波光粼粼的中亭河上,野鴨戲水、魚兒成群,一艘艘游船劃過,留下串串歡快的笑聲。在河水的映襯下,冬日的勝芳,更添些許妩媚與慵懶。
南臨窪澱,北望燕山,既是商賈雲集的水旱碼頭,又是碧波萬頃的魚米之鄉。古鎮勝芳因水而興,至明清時期鼎盛一時,商賈雲集,文人荟萃,在千百年的商海風雲中,各種文化在這裡碰撞交融,逐漸積澱形成了多種多樣的文化藝術形式,衍生出了如勝芳花燈、傳統花會、說唱藝術、漁歌夯號等五光十色、絢麗多姿的文化景觀。
傳統文化源遠流長
作為水陸碼頭的勝芳,因經濟發展吸引了南來北往的眾多客商,商賈雲集帶來了濃厚的商業民俗文化。人傑地靈的勝芳曾孕育出眾多北方之最:民間花會數量最多,組織最為嚴密,文武花會72道;私人書局開設最早,1919年德林堂書局開業;私人戲園子開台最早,1924年王仲綸出資開辦了第一個戲園子;照相業開發最早,1921年,勝芳潤記照相館開業,現已五代相傳;學堂創辦最早,光緒32年(公元1906年)建立“北學堂”,還有三處女子學校相繼建立,至今已有百年歷史。
作為勝芳文化奇葩的古音樂靈秀悠遠、延綿至今,其中保存最好、最完整的要數“勝芳南音樂會”。勝芳南音樂會源於宮廷雅樂,可以追溯到商代,比納西古樂還早1000多年,堪稱古代藝術的活化石。勝芳南音樂會曲調莊嚴、肅穆,節奏徐緩平穩,旋律流暢深沉。據全國佛協副會長淨慧法師考證,此樂在我國現存的佛教音樂中是絕無僅有的。2006年,勝芳南音樂會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除了高雅悠長的宮廷古樂,多種多樣的民間文藝也深受勝芳人民喜愛。“男捕魚、女織席”的水上生活千百年來一直成為勝芳人民生活的重要部分,漁歌號子、耍簍子等民間藝術也便因此應運而生。耍簍子這種勝芳獨有的藝術形式主要是為了驅災辟邪,每逢年節或有瘟疫流行之時,藝人就耍起特制的魚簍,用以祈求平安與健康;產生於勞動當中的夯歌,在勝芳也有其獨特性,勝芳的夯歌在准備、起夯、砸夯每一步驟當中都有不同的歌調與其相配合,這也是獨一無二的;隨著傳統相聲藝術的逐漸繁榮,人們現在對太平歌詞這種藝術形式已經不再陌生,在勝芳太平歌詞也是非常受歡迎的藝術形式,但是勝芳的太平歌詞卻獨具一格與眾不同,勝芳的太平歌詞共分四個門派,每個門派都有不同的聲調與不同的詞曲,並且在演唱過程中有的唱法還會不斷地變換聲調,這是現在許多相聲大師都無法做到的。
勝芳文化獨具特色,而幾乎所有的文藝形式都與民俗傳統、商業文化相聯系。由於勝芳的民間藝人幾乎全都參與商業活動,這些商業活動與文化活動相互間逐漸影響與融合就形成了現在勝芳獨特的文化傳統。
群眾文化博采眾長
勝芳地處水鄉靈秀之地,古來文風盛行。如今在勝芳湧現出了一批又一批在詩、書、畫等方面頗具造詣的專家和愛好者。擔任中、日、韓、新書畫家聯盟常務副主席的李耀綱先生就是勝芳人,他的20多件作品被國家領導人收藏,並作為國禮贈送給德國、奧地利國家元首;中國硬筆書法家協會會員李伯仁的作品曾在中國國際科技文化成果博覽會書畫大展中獲金獎,其作品被中央文史館收藏;民間根雕藝術愛好者張德波醉心根雕藝術,其根雕作品《2008年奧運會會徽》惟妙惟肖,並作為禮物獻給了北京奧組委。據不完全統計,勝芳鎮目前已有130多人在書畫、雕塑、剪紙等藝術比賽中獲獎,鐘情於詩、書、畫等藝術學習創作的人更比比皆是。鎮內這些詩、書、畫界的人士經常在一起交流切磋。2006年勝芳鎮詩書畫協會成立,其參與編寫了《勝芳文史資料匯編》、《勝芳古鎮書畫集》等書籍,成為人們研究勝芳歷史和文化的寶貴資料。
勝芳業余京劇團在勝芳可謂赫赫有名,勝芳業余京劇團始建於1933年,當時在勝芳及周邊地區頗有影響,由於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響劇團一度停辦,直到2001年,牛恆田等戲曲愛好者通過努力恢復重建了新的勝芳京劇團。幾年來,該劇團共參加演出50余場,觀眾二萬余人次,出現了有史以來的空前盛況。此外,勝芳其他群眾文化團體也十分活躍,如東升業余京劇團、石溝評劇團、梆子劇團、紅光秧歌隊……等等。在勝芳幾乎每個村街都建有群眾劇團,這些團體經常開展各種活動,極大地豐富了勝芳群眾的文化生活。
勝芳燈會久富盛名,傳統的勝芳花燈采用葦篾、竹篾、綢緞等為主要制作材料,不用一絲金屬,純手工扎制,品種多達2000種以上。勝芳的藝術家們在保留傳統技藝的同時,更是不斷發展創新,制作出了融聲、光、電為一體的巨型燈、過街燈或組合燈,這些現代燈多為高科技手段和新技術材料。通過繼承與發展,勝芳花燈的知名度、美譽度日益增加。2006年,勝芳花燈入選河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勝芳燈會順利通過專家組的評審,被正式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如今精明的勝芳人已從傳統的民俗文化中尋到了新的商機。聽古樂、賞花燈、逛市場、推產品、覓商機,企業將廣告印在花燈上,高高懸掛借以揚名,眾多店鋪夜不閉戶,一系列豐盛的民俗大餐吸引了周邊群眾及國內外各界人士,有力地拉動了當地商業經濟發展,勝芳樂中求富的民俗文化也從中得以很好地傳承。
古鎮文化再譜新篇
今天,勝芳人已意識到,文化是靈魂,經濟是血肉,沒有文化的經濟是沒有靈魂的經濟,經濟發展,必須文化先行。文化鑄就了勝芳超勝於人、不流俗變的勇氣,包容兼蓄、廣博開放的大氣。
為整合人文歷史資源,物化文化生產力,使之轉化為勝芳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競爭優勢,霸州市將勝芳古鎮作為文化名城戰略的主打品牌,於2007年4月全面啟動了勝芳古鎮復建一期工程,現在以“一河、兩街、兩路、兩院、四橋”和“三宗寶”為重點恢復建設的勝芳古鎮已局部再現了昔日勝芳“中國北方水鄉商業文化古鎮”的風貌。
站在新起點,謀求新發展,勝芳又提出了建設霸州東部乃至廊坊南部的經濟中心、商貿中心、文化中心、旅游中心,力爭把勝芳打造成區域文化高地的新目標。為盡快實現這一目標,今年以來,勝芳鎮不斷發動社會力量對勝芳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挖掘、整理和保護。6月份,國際亞細亞民俗學會民俗文化調研基地落戶勝芳,並舉行了勝芳民俗文化研討會,為挖掘、保護勝芳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據悉,這是國際亞細亞民俗學會在國內設立的首家民俗文化調研基地。
按照“在全國極具影響、在華北獨一無二的北方水鄉特色商業文化名鎮”的定位,勝芳鎮正在按照人本化、生態化、現代化的定位不斷加緊完善各種文化設施。勝芳中心廣場、勝芳體育館、勝芳大劇院、工商聯大廈、古鎮二期、大悲寺等工程現在正在熱火朝天建設中,到明年第三屆霸州藝術節開幕之時,勝芳古鎮將會以一個更加嶄新的姿態迎接八方來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