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官渡古鎮把"文化遺產"轉化為"文化資本"

官渡古鎮把"文化遺產"轉化為"文化資本"

日期:2016/12/14 10:18:40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官渡古鎮是官渡區歷史文化的縮影。

 

官渡粑粑成為游客的最愛。 記者杜文蕾攝

 

 

  隨著新昆明建設的提速,官渡古鎮位於呈貢新城和南市區核心地帶的區位優勢進一步顯現。保護、傳承、利用官渡古鎮的文化遺產,充分放大其社會功能,使“文化遺產”轉化為“文化資本”,對官渡區乃至昆明市增強文化核心競爭力、彰顯城市獨特魅力,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五年前,當江南小鎮旅游開展得有聲有色的時候,當麗江古城“環抱”小橋流水的時候,在老昆明歷史上曾經盛極一時的官渡古鎮卻湮沒在了歷史的長河中,這種沉默讓官渡倍感壓力。

  舊時的官渡古鎮曾是一個譽滿滇中的古渡口。早在唐宋時就已是滇池東岸的一大集鎮,在以金剛塔為中心的方圓2平方公裡以內,有土主廟、文明閣等國家級、省級、市級、區級文物保護單位10多家,其中,聞名遐迩的國家級重點文物金剛塔更是被當作官渡“古文明”的象征。如何恢復古鎮當年“鄉士大夫游賞攬船於渡頭,吟嘯自若,陶陶而忘返”的盛況,成為擺在官渡文化工作者面前的課題。

  把“文化遺產”轉化為“文化資本”

  官渡將建立官渡古鎮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基地,合理開發利用傳統手工制作技藝、飲食文化等經濟類項目,以傳承為核心,以產業為紐帶,實施文化經濟政策,扶持民間手工藝生產企業走向市場,吸引企業家投資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促進產業化發展。

  “官渡古鎮是一個文物高度聚集的地方,擁有國家、省、市、區4級保護文物,是整個官渡區歷史文化的一個縮影。”官渡區文化體育旅游局局長馬春梅認為,保護、傳承、利用官渡古鎮的文化遺產,充分放大其社會功能,使“文化遺產”轉化為“文化資本”,對官渡區乃至昆明市增強文化核心競爭力、彰顯城市獨特魅力,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在此背景下,官渡區精心規劃官渡古鎮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和產業發展的布局。2003年10月,總投資1.2億元、以國家級保護文物金剛塔為中心的官渡古鎮一期工程在原址基礎上重新修繕開放。其中包括一條長124米、寬6米的新大街,兩旁是22幢、總建築面積8000多平方米的仿古建築商鋪。這些商鋪均為镂空木門窗,框架瓦頂結構,門前的石板地面具有濃郁的仿古韻味。隨著新昆明建設的提速,官渡古鎮位於呈貢新城和南市區核心地帶的區位優勢進一步顯現。區劃調整後,官渡區開始規劃以官渡古鎮為中心的旅游業:以新大街為基線,建成以特色文化、民俗風情、民居前店後作的旅游展示區;吸引社會資本進入古鎮並經營旅游工藝品,彌補景點缺乏購物環節的缺憾。著力打造官渡古鎮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產業基地及旅游景區特色文化品牌,充分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綠色產業經濟價值,使之成為官渡區文化產業新的綠色經濟增長點,形成輻射昆明乃至全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示范基地。

  “我們把官渡古鎮交給企業運作,但為了避免過度開發對物質文化遺產的傷害,我們嚴格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保護方針,與使用方簽訂責任書,要求他們必須在以保護為主的基礎上合理利用。”馬春梅介紹,在有效保護的前提下,官渡區探索運用市場運作與旅游、外貿、會展等相關文化產業的相融互補,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科學開發利用。“現在來看,這個項目還是比較成功的,古鎮建築的恢復已初步成形,文物在其中相得益彰,道教、佛教等各種文化相互融合,且沒有發生因利用而損壞文物的情況,這也是文物保護和利用的一種途徑。”

  除了引進傳統工藝美術的制作、展示、銷售,開發民俗文化等旅游項目和富有特色及收藏價值的旅游文化紀念品外,官渡區還以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和名錄為基礎,在官渡古鎮建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館和實物展示館,以此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與靜態實物展示,使全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得到有效傳承、展示和弘揚。“繼去年‘烏銅走銀傳習館’之後,今年1月30日,雲南第二個民間、民俗文化傳習館‘官渡餌塊傳習館’也落戶官渡古鎮,使得近乎絕跡的餌塊手工制作技藝得以繼續傳承。”馬春梅說。

  除此之外,《官渡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2011—2020年)(討論稿)》中還提出,將建立官渡古鎮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基地,合理開發利用傳統手工制作技藝、飲食文化等經濟類項目,以傳承為核心,以產業為紐帶,實施文化經濟政策,扶持民間手工藝生產企業走向市場,吸引企業家投資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促進產業化發展。同時,結合官渡古鎮特色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和創建國家AAAA級景區申報工作,使之成為官渡區乃至昆明市、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集中展示、傳習、交流、產業開發的中心。

  據悉,官渡區將會在官渡古鎮二期開發中建立總面積達6467.78㎡的官渡古鎮“官渡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基地”等項目。“將會有兩棟古建築交由文化部門管理使用,初步構想將在此建成3個博物館:一是“昆明市官渡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和“昆明市官渡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基地”;二是碑刻博物館,把昆明市著名的碑刻拓片陳列展出;還有一個是官渡古鎮民俗博物館,集中展示官渡區璀璨的民族文化、官渡古鎮的歷史沿革及一些傳統習俗。”

  但這還遠遠不是馬春梅眼裡最理想的模式,“我們不希望游客到官渡古鎮只是吃個官渡粑粑、旅游一下這麼簡單,我們的最終目標是推動古鎮的更迭復興。在保護中利用歷史文化資源,在發展中實現古鎮文化、經濟的全面復興。也就是說,不但要做古鎮的守望者,更要做價值的發現者和歷史的締造者。只有推動更迭復興,才能實現古鎮的永續發展。”

  “合理利用文物保護單位”

  發揮社會效益才是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的最終目標。官渡一方面把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公共服務設施,建立相應的博物館、紀念館,舉辦各種展覽、講座等文化活動。一方面還逐漸將其發展成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

  官渡古鎮的成功,顯示出了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巨大經濟潛力,但在官渡區博物館館長保文鳳看來,發揮社會效益才是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的最終目標。“在對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上,我們嘗試了幾種方法:第一是把其作為公共服務設施,建立相應的博物館、紀念館,舉辦各種展覽、講座等文化活動。例如,滇越鐵路西莊站舊址,修復後建成了滇越鐵路西莊站陳列館,免費對公眾開放,陳列展示滇越鐵路的歷史;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金馬寺,恢復重建後,設立了金馬寺碑刻陳列室,陳列展示金馬寺的歷史淵源;文物保護單位賽典赤·瞻思丁衣冠冢周邊建成一個賽典赤·瞻思丁陳列室,陳列展示賽典赤的生平事跡。既可作為社區文化室,也可陳列展示歷史文化遺跡、遺物。”

  “第二種利用方式,就是逐漸發展成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比如說,雲南天文台博物館是全國第二家掛牌的天文博物館,通過展出抗戰時期遷到昆明的天文設施,對青少年進行天文知識講解,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益。”昆明2月3日電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