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蓬安縣周子古鎮 第四代傳人接棒手工麻花
日期:2016/12/14 10:13:18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酥脆的麻花配上一碗熱氣騰騰的米粉當早餐,或者用麻花炒大蝦,或者就著麻花下酒……在南充市蓬安縣周子古鎮,麻花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每逢閨女生下小孩兒,外婆要送麻花給外孫,當地風俗說是給外孫安裝胳膊腿兒的;有時走親戚、看病人,就帶幾根麻花,用一截繩子串起,拎在手裡晃晃悠悠地去了……
蓬安手工麻花至今還保存著500多年前的傳統工藝,堪稱“巴蜀一絕”。
周子古鎮位於嘉陵江畔,是一個有著1400多年歷史的古碼頭。相傳在清乾隆年間,一戶姚姓人家從湖北遷居此地,耕種之余兼營麻花生意。姚家的麻花香酥可口,脆而無渣,倘若將麻花用火點燃,如蠟燭一般燃燒至盡。人們稱贊姚家麻花為“吃著咯蹦蹦,夜間能點燈,落地紛紛碎,入水樸楞楞”。包裝好的麻花,春季放到秋季仍焦酥如初。
由於麻花風味兒獨特,加之價格便宜,易於貯藏,自然成了很多船工的必備干糧。久而久之,麻花走進了普通百姓家。
如今,周子古鎮上還有三四家經營麻花的店鋪。記者走進一家麻花鋪,店面不大,店主姚仲秋說,篾灶上的鐵鍋到他手裡已經是第四代。
坐在案板前,姚仲秋慢條斯理地揉制面團。“面團頭天夜裡就必須揉好,裡面要加小蘇打和老面,小蘇打發酵,老面起筋道,當然還有必不可少的小磨香油。”姚仲秋說,這樣炸出的麻花既蓬松酥脆,又不易散,便於保存。
不一會兒,大大的面團在他的手裡變成一個個二指寬均勻的小面塊。經過一番揉、甩、捻、擰,被挽成一個生動的“8”字。
此時,柴灶裡的菜油也已熬得翻天覆地香氣撲鼻,姚仲秋便起身往油鍋裡一把一把地丟麻花,幾經沉浮,麻花輕飄飄地浮出油面。淋上一層糖衣,再沾上各種風味兒的拌料,一會兒,滿筲箕的麻花便被排成長龍的人們一搶而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