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烈呼吁原地保留清代保壽硚
日期:2016/12/14 11:05:41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上午,筆者再次探訪保壽硚。
位於漢口中山大道銀豐片舊城改造工地內的清代保壽硚,封閉在大片的工地之中,施工工地內的工作人員謝絕釆訪拍照。筆者在施工工地封閉的院牆外遠遠地拿著照相機拍照,也遭到工地內二位的工作人員的拒絕。其中一位身穿海軍衫的工作人員還2次撿拾石塊砸向院牆外拍照的我,實在是太不講理,也太混賬。
保壽硚歷史悠久,這舊城改造工地內的清代保壽硚,已有354年的歷史。保壽硚是武漢市硚口區現存的最後一座古石硚,它也是硚口地區名為“硚口”的歷史見證,同時它也是武漢市城市發展的縮影,石硚記載著數百年來江城武漢的歷史和滄桑。
漢口保壽硚又名玉麟硚,始建於康熙初年(1662年左右),原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由山陝水煙號商人集資重修。該硚歷史悠久,是硚口地區最後一座古石硚。該硚位於硚口區保壽巷,南臨長堤街,北靠中山大道,東臨延壽巷,西臨多福路。橋面總長12.2米、寬3.16米、高1.2米,主橋體由8塊麻石的大梁構成。
據史料,舊時漢口的玉帶河丶黃孝河曾是漢正街通往後湖府河,木船運輸行走的必經之地。漢口玉帶河上曾有33座橋。燕山橋、廣益橋、多福橋、九如橋……都曾是玉帶河上的橋。漢口著名的地名六渡橋曾經就是其中的一座橋,如今的多福路曾經就有多福橋。
在古建築日益消失的今天,保壽硚作為武漢市中心城區3處仍在原址的古建築之一,可說是無價之寶。保壽硚重出江湖本是一喜,在原址重新修建再現354年前的漢口玉帶河“河橋一體”景觀,再現古老的漢口湖港交錯和漢正街丶長堤街人商鼎沸的盛景,建成漢口的旅游景點是武漢市民的心願。
然而,日前驚悉開發商因施工的需要,要將保壽硚整體移位於地下,此舉實為對僅存不多的歷史文物原貌的破壞。
偌大一座江城武漢,竟然無一座清代保壽硚的容身之地嗎?
強烈呼吁原地保留清代保壽硚。
(來源:長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