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故宮丹陛斗拱的永遠守護者

故宮丹陛斗拱的永遠守護者

日期:2016/12/15 1:22:08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故宮是我國古代宮城發展史上現存的惟一實例和最高典范,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築群;   故宮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和歷史縮影……是我國具有世界影響的、歷史信息含量最豐富的重大文化遺產之一;   故宮是歷史文化名城北京的核心所在……”   這是新世紀之初制定的《故宮保護總體規劃大綱》中評估故宮文物價值和社會價值的語句。
  2010年,距《故宮保護總體規劃大綱》提出的到2020年前全面實現故宮總體保護遠景規劃還有10年時間。金秋十月,在故宮博物院成立85周年之際,記者獲准多次深入故宮采訪,見證從2002年開始至今故宮文物古建大規模修繕保護工程的點點滴滴。穿越重重宮闱,凝望丹陛斗拱,感受典守國寶的故宮人85年一以貫之、代代傳承的可貴精神,走進故宮,就是走進了歷史。
  故宮“大修”   進入常態化管理運行
  “故宮的總體維修保護工程,現在已進入常態化管理運行階段。”故宮博物院院長助理、院辦公室主任馮乃恩在接受采訪時表示。   從《故宮保護總體規劃大綱》在新世紀之初的醞釀、提出開始,“故宮開始近百年來最大規模的維修”乃至簡化為“故宮大修”等表述一時間成為媒體和世人關注的焦點。在2008年之前進行的“一期工程”,包括太和殿在內的一系列故宮中軸線上重要建築的修葺,文華殿、武英殿等以前未開放宮殿的維修和布展開放,經一些媒體的集中報道,更給不了解故宮總體保護情況和意義的游客和普通民眾造成故宮“大修”就是故宮文物古建築“大規模翻修”的片面印象。   其實,對故宮文物建築的維修只是實現保護總體規劃工作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對故宮古建的日常管理和維修,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一直都在進行。《故宮保護總體規劃大綱》的重點在“保護”二字。“遵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對故宮的保護與利用進行科學、合理的統籌規劃,使其歷史真實性、完整性獲得有效保護和延續,令故宮這一中國重大文化遺產發揮更廣、更久的社會教育作用,謀求遺產保護與社會發展的和諧關系。”《故宮保護總體規劃大綱》對故宮保護總體規劃的指導思想作出了這樣的明確表述。   《故宮保護總體規劃大綱》的提出和施行,凝聚了從中央領導到文化部“故宮維修工程領導小組”,再到故宮博物院乃至社會各界對從整體上保護、利用好故宮的關切和期望。到2020年前每年一個億的維修工程預算額度,較之以前有了大幅度的增加,但對維修故宮內眾多文物建築來說,還需精打細算,分年度分批按程序申報立項進行。文物古建維修必須保證高質量,耗時費力、要求精細,“一攬子”式的“大規模翻修”、“捆綁式”的集中立項從人力和技術等方面也是不可能的。已經完成的工程——太和殿、太和門、文華殿、武英殿,正在實施的工程——慈寧宮、壽康宮等,都是分別單獨立項的。“目前所有的宮殿(項目)都是這麼做的,嚴格依法履行國家立項、審批、論證程序。這樣能真正做到按文物保護法規和大綱要求辦事,充分發揮專家論證的作用。”馮乃恩說。   雖然故宮博物院本身就有許多古建、文物方面的專家,故宮維修工程專家咨詢委員會仍然集中了全國范圍內的古建權威專家和中青年技術骨干,成為故宮維修工程的智庫。除了委員會定期召開會議外,施工中遇到的問題,都可隨時向有關專家咨詢。   分年度分批按宮殿單體立項報批和進行招投標,施工實行項目經理制,由第三方監理,並引入“項目儲備”等概念,合理分配各個項目的規模、工期進度等,正反映了故宮維修保護工程常態化管理運行的有條不紊。據馮乃恩透露,目前正在進行的維修項目慈寧宮、壽康宮主體工程已基本修復完畢,慈寧宮預計於2012年作為“雕塑館”展區開放。今年報批的慈寧花園、英華殿、建福宮、靈沼軒、東華門維修項目已經獲得立項批准,已經或即將陸續動工。作為第一本總結維修過程資料的報告,《武英殿維修工程報告》即將在年內出版,武英殿歷次修繕歷史源流、維修設計理念、設計圖、施工圖、材料、工藝、工程人員等詳盡的工程材料都將收入。
  “一期工程”   帶來的變化是明顯的
  目前已經完成的故宮保護總體規劃第一階段工作,使故宮的對外開放面積從30%增加到近46%,而到遠期規劃的2020年前,開放面積將達到76%。開放面積的增加,反映了一些以往非開放區的古建的修葺開放,但更具意義的是反映了故宮按照規劃要求對區域功能布局、對保護和開放、對文物保護和布展利用辯證關系的思路的明晰和整體工作推進。   中軸線建築作為宮廷政務、帝後及宮廷人員日常生活原狀展區,東西兩路建築和午門、神武門等作為文物分類布展的常設和臨時展覽區域,故宮近年來在布展思路上的明確已經給游客以與以往不同的感覺。據馮乃恩介紹,2005年以來,午門作為承辦國外高水准文物展覽的高端展廳,先後承接了凡爾賽宮、大英博物館、盧浮宮、德國德累斯頓博物館、俄羅斯冬宮等精品文物珍寶展覽;神武門展廳內正在陳設的故宮文物南遷史料展也吸引了大量觀眾;位於故宮南區東西兩翼的文華殿和武英殿經維修開放後,分別作為故宮館藏文物“陶瓷館”和“書畫館”展區,其中武英殿“書畫館”按照分三年、九期分批循環的方式展出書畫文物,到今年已經完成了一個循環,一些以往難見天日的書畫珍品得以與觀眾見面。“東六宮是玉、金銀、銅器等工藝品展區,西六宮還原展示後宮生活……”馮乃恩如數家珍。   在剛剛過去的今年國慶“黃金周”期間,故宮內常設和臨時性文物展覽達20多個,平均每天接待的游客突破10萬人次。故宮內的擁擠是長期的,在保護好文物的同時,增加開放面積、合理化調整功能區域布局、豐富展覽陳列、注重加強人性化服務,故宮一直在努力。按照規劃,故宮博物院的一些業務部門將從非開放區的文物古建築內遷出,一些外單位占用的故宮博物院產權文物建築的歸還問題已經協商解決,一些不符合故宮歷史風貌的現代建築將予以拆除。   “一期工程”的成果給故宮帶來的變化是明顯的。“故宮承載著5000年傳統文化的精粹,對它的維修保護是全社會都關心的事。我們在故宮裡工作的人,時間越長,接觸越多,越能體會到故宮的博大精深。這不由得讓你懷有一顆敬畏之心,體現在維修過程中,對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不能隨意處置。”為恢復原狀甚至是一棵樹的位置查閱大量資料,為找到合適的琉璃瓦跑遍各地老窯口,為尋訪僅存的掌握特殊工藝的老藝人數下江南……談到關於“修舊如舊”的所謂爭議,談到維修工作中經歷的艱辛,故宮人甘苦自知。
  “李木匠”們   丹陛斗拱的守護者
  故宮博物院負責古建維修工程的部門,有古建部、工程管理處和古建修繕中心。其中古建部負責設計,工程管理處抓管理,直接負責施工的就是古建修繕中心了。   久仰故宮裡的“李木匠”——古建修繕中心主任李永革的大名,但要找到並采訪到他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記者為此在三周時間裡“三顧中心”。終於,在一個秋雨淅瀝的早晨,記者在古建修繕中心的小院裡等到了他騎著自行車匆匆而來的身影。   20歲從部隊轉業到故宮當木匠學徒,經過勤學苦練、潛心鑽研,29歲就當上古建修繕中心前身——故宮古建工程隊隊長,今年55歲的李永革現在是故宮裡任職時間最長的干部,高級工程師職稱,還兼著國家文物局文物古建專家委員會委員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官式古建築營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等身份,但他卻始終帶著工人出身的干練和樸實。   李永革為記者介紹了故宮古建修繕中心的歷史。新中國成立之前,故宮並沒有自己的古建施工隊伍,當時故宮和其他古建的維修活兒由北平的幾家大營造廠負責。新中國成立後,面對一片破敗景象的故宮,政府決定進行修繕。開始是請臨時工,後來因為到故宮干活待遇好,受尊重,臨時工們漸漸留了下來。1952年,故宮工程隊正式成立,成立的基礎就是單士元先生請來的“十老”——10位在古建“八大作”(瓦、木、油、彩畫、裱糊、土、搭材、石作)技藝上鼎鼎有名的老工匠和他們的徒弟。這就是新中國故宮古建工匠中的第一代和第二代骨干。到了1974、1975年,因為故宮維修計劃的需要,又招進幾百名學徒,李永革就是其中的一位,為故宮古建工匠中的第三代傳人。   故宮工程隊作為故宮內一個特殊的工人群體,為故宮的文物古建修繕做出了貢獻,鼎盛時期有五六百人。有一些工人師傅祖孫三代都先後在工程隊,傳統的營造技藝在師徒、父子間得到了傳承。李永革從部隊轉業後先被分到西城區武裝部,因為對學手藝感興趣,自己主動要求到了故宮。主動而來的他勤奮好學,先後跟第二代傳人中的木作師傅戴季秋、趙崇茂學藝,練就了一手過硬的工夫,直到當上隊長,在故宮一干就是35年。   為了弘揚傳統,更好地傳承技藝,在李永革的運作下,古建修繕中心於2006年開始恢復舉行拜師儀式,翁克良、王仲傑、樸學林三位第二代老師傅正式收了一批第三代弟子為徒。遺憾的是,李永革自己的師傅趙崇茂已經於2005年去世(戴季秋師傅在上世紀90年代已過世)。2008年,以故宮修繕中心為傳承單位的官式古建築營造技藝正式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今年年初,故宮博物院為古建修繕中心的10位老工人師傅解決了職稱問題——全國范圍內的第一批古建技師在故宮誕生了。這體現了有關方面對古建傳統技藝的重視。但面對古建技藝傳承的未來,李永革不無憂慮。“雖然第四代的年輕人也有,還到不了失傳的程度,但現在誰還願意學這個?”   故宮維修保護工程需要大量的古建專業技工,但現在故宮古建修繕中心所有員工只有112人。   李永革經常請外面的專家、老師傅來給大家上課,他自己也在北京市古建技術培訓中心為學員們教課,自己寫教材,盡力培養古建維修專業人才。他十分注重在施工過程中保存記錄,總結經驗,在兼任太和殿維修項目的施工項目經理並圓滿完成任務之後,他把施工中所有用工、用料、涉及文物構件情況等記錄收集起來進行整理,撰寫了一篇《太和殿施工紀實》,“要讓後人有據可查,有個交待。”   在慈寧宮、內務府御史衙門等處工地,技術人員和工人師傅們正在忙碌著。在他們的雙手下,從一磚一瓦到一筆彩繪一扇窗戶,保留著古老的文物信息卻又雕梁畫棟、熠熠生光的古建新顏正呼之欲出。他們正是這丹陛斗拱的永遠守護者。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