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竹園坐落於趵突泉西 始建於元代 因園中多竹而得名
日期:2016/12/15 1:31:29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萬竹園始建於元代,因園中多竹而得名。元代,因園內築有 “勝概樓”,趙孟頫曾有詩描寫其壯觀,稱“濟南勝概天下少”。萬竹園坐落於趵突泉西,前、東、西三院成品字形排列,花園居於西部,占地面積1.2萬平方米,是吸取北京王府、南方庭院、濟南四合院建築特點糅合而成的古建築群。
因園內築有 “勝概樓”,趙孟頫曾有詩描寫其壯觀,稱“濟南勝概天下少”。明隆慶副四年(1570),禮部尚書殷士儋歸隱於此修建“川上精捨”,並易名“通樂園”清康熙年間,濟南詩人王蘋在園內築書室,名二十四泉草堂。現該園建築為民國初年軍閥張懷芝所修,故又名張家花園。1980年,市政府將其劃歸市園林局管理,對其進行了全面整修。1984年正式對外開放。1985年恢復和改建了西花園,並正式啟用原名——萬竹園,成為趵突泉公園的園中園。
該園有3套院落,13個庭院,186間房屋,還有5橋4亭1花園及望水泉、東高泉、白雲泉等名泉。園內建築玲攏雅致,古樸清幽,頗具“清、幽、靜、雅”的隱士之風。
樓、台、亭、閣,參差錯落,結構緊湊,布局講究。石欄、門墩、門楣、牆面等處,分別有石雕、木雕、磚雕,雕刻細膩逼真,為萬竹園“三絕”。園內還植有木瓜、石榴、玉蘭、修竹、翠柏、芭蕉等多種花木。
1986年設此園為當代著名大寫意花鳥畫家李苦禅紀念館,常年展出李苦禅畫作。紀念館共有14個展室,總建築面積3752平方米。現展出李苦禅書畫作品400余件,其中《松鷹圖》、《紅梅花怒放》等,為畫家晚年佳作,另有楹聯“至聖無域澤天下,盛德有范垂人間”,系畫家絕筆之作。
始建於元代,清末民初山東督軍張懷芝邀集南北之能工巧匠,吸取北京王府。南方庭院、濟南四合院的建築特點,歷經10年之久建成。萬竹園主要建築物都規則的排列在軸線上。若門戶洞開,自南而北行成一條優美的透視線。東院玉蘭院最後一進有前後樓,為恆明樓。前樓是主人起居處,後樓是小姐閨房,也叫秀樓,僅有一座天橋與前樓相通。西院除各式客廳外,另有家祠、運動場、藏書樓等,院中建有六角水榭,為古時豪宅中獨有,用於主人和賓客賞戲和聽曲。園內簡潔明快的明代木椅,雕龍畫鳳的清代桌、椅、床、案、凳,珍貴的清代九龍王爺椅、透雕書案、雕龍大廚、鑲嵌玉石的雕龍大床。
明清時期的細瓷花球瓶、八仙瓷缸、雕龍照壁以及清花瓷盆等,分別安置在海棠院、木瓜院和杏院等處。“三絕”藝術石雕、磚雕、木雕,雕刻的飛禽走獸、花木竹林、曲徑通往後院。
該園占地面積1.4公頃,在建築風格上,吸取了北京王府、南方庭園、濟南四合院的特點。在建築布局上,采用對比、襯托、借景等手法,利用牆、廊、溪、橋,對空間進行分割,構成了層層迭迭的院落。計有13個庭院,186間房捨,分東、西、南三套。東套有四大院三小院,西套有四大院,兩套連在一起;南套為兩小院。各院曲廊環繞,院院相連,樓堂亭榭,參差錯落。
院西為花園。花園西南隅有白雲泉。泉湧成溪,溪上架橋,橋上設亭。溪岸巧石秀立,步移景遷。泉北有軒,名曰“白雲”,面闊三間,坐北朝南,玻璃門窗,寬敞明亮,可於內品茶賞景。軒西連曲廊,廊端建小亭,亭內有池,水清見底。園內修竹千桿,花木扶疏,翠草如茵。花園雖小,但視野開闊,小中見大,給人以疏朗清新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