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南京現代建築保護凸顯中外建築之神韻

南京現代建築保護凸顯中外建築之神韻

日期:2016/12/14 21:26:20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南京的近現代建築是中西文化碰撞的智慧結晶,是中國傳統建築走向現代建築的嘗試。同時,它也是包含了中國近現代重要歷史史實的“無字書”。在南京,經調查核實並列入歷史文化資源庫的重要近現代建築有900余處約1500余棟。

  近現代建築,珍貴的歷史記憶

  一幢建築,就是一部史書。南京的民國建築是中國近代建築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建築學家評論說:“南京地處南北之中,交通便利,文化兼容並蓄,其建築樣式既有北方的端莊渾厚,又有南方的靈巧細膩。比較上海、天津、廣州等城市的‘西化’,南京民國建築可謂參酌古今,兼容中外,融匯南北,堪稱西風東漸特定歷史時期中外建築藝術的縮影。”

  從中山路兩側交錯遺存的恢宏龐大的建築群,再到散落在街巷之中的名人故居,時至今日,南京的大部分民國建築保存完好,構成了南京有別於其他城市的獨特風貌,南京因此也被形象地稱為“民國建築的大本營”。2006年起,我市啟動了“民國建築三年保護行動”,迄今已整修了1912街區(如圖)、梅園新村、雍園、復成新村等多個民國建築片區,頤和路12地塊、桃園、慧園裡出新改造也將結束,尤其是梅園、復成新村整治出新後,街區青磚、青瓦、青色圍牆、青灰路面觸目可及,梧桐婆娑,民國風情宛然,成為文物專家和市民都稱道的工程。

  立范,讓民國歷史軸線融入城市規劃

  在南京歷史文化名城整體規劃中,對歷代都城格局保護有4個重點,民國歷史軸線位居其中,目前,民國中山大道大部分風貌尚存。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將歷史文化保護作為城市發展的先決要素,推行“保老城、建新城”的城市發展戰略。對於文化遺產的保護,也融入了城市立法、規劃的各個層面。南京為保護民國建築,專門制定了《重要近現代建築保護規劃》;出台了一部《重要近現代建築和重要近現代建築風貌區保護條例》;建立了專家委員會和重要近現代建築保護名錄。

  據了解,《2009年重要近現代建築整治實施方案》也已經編制完成,共涉及10幢建築和4片風貌區的整治,目前已經上報市政府批轉。

  “保好用活”,走系統而又創新的保護新路

  從梅園新村的“留住老住戶,留住民國風”,到頤和路公館區12片區“騰籠換鳥”,把南京的近現代建築找出來、保下來、整修出來並用起來,南京走出了系統而有創造性的保護新路。

  南京對民國建築實施保護的同時,進一步“用活用好”,將“死寶”變成“活寶”。2004年前後,南京啟動了“總統府”風貌區整治。玄武區在“總統府”靠近太平北路一側的地塊拆遷後,只保留了幾幢舊的民國建築,在東南大學幫助設計下,建造了一大批“仿民國建築”,成功開發了“1912酒吧休閒街區”。“無中生有”的1912街區建設,完善了總統府周邊環境景觀,豐富了南京歷史風貌區整治的內涵。在頤和路12片區改造中,鼓樓區另辟蹊徑,把街區住戶騰遷後,拆除了違章建築,對31棟民國建築臨街進行“原汁原味、修舊如舊”修繕,保護修繕的同時,鼓樓區還在拆除建築的廢墟上,仿建了9棟民國建築。如今,頤和路12街區整治已近尾聲,該片區將建成南京一個總部經濟聚集地。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