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遙票號建築是我國近代民族建築發展史上獨具特色的種類
日期:2016/12/15 1:29:31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平遙票號青瓦建築是我國近代民族建築發展史上獨具特色的種類,既具有晉中民居傳統特色又包含了傳統店鋪的地方風格。蔚盛長票號作為晉中票號建築的范例之一,從空間、細部處理和庭院景觀等方面都在平遙及晉中地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基於蔚盛長票號舊址建築的測繪和相關資料調查,分析研究了以蔚盛長票號舊址為代表的地方建築文化特色。
清朝中期,由於商品流通和金融周轉的興起,產生了一種稱為‘票號’的匯兌行業。這個行業多半是山西人經營的,他們在全國居壟斷地位。其中平遙縣就是票號的中心之一。”[1]票號的出現帶動了平遙古城經濟、社會和文化的大發展,也帶動了整個城市建設和城市生活中的街市、商業店鋪、民居等建築的大發展。
蔚盛長票號,是1826年(道光六年),由綢緞莊改組而成。財東是介休人稱“候百萬的中國十大財東之一的候蔭昌,還有平遙縣普洞村王培南及其它小股東數家。票號首任掌櫃是中國十大名掌之——毛鴻歲羽。總號設在平遙城內,先後在全國各地開設27個分號,1916年歇業,歷經90年。公元1900年(光緒26年),慈禧太後攜光緒皇帝西行路過平遙時,因提取醇親王匯來的銀兩下榻蔚盛長票號。1912年經理雷士緯求到了書畫篆刻大師吳昌碩先生的墨寶“光緒行宮”四字,故又名“光緒皇帝下榻處”或“光緒客棧”。
蔚盛長票號是平遙“蔚”字五聯號之一。主要經營對象是縣工商鋪戶,也承匯政府官款,其主要方式是匯兌、存放款,也有少量發放銀票等。蔚字五聯號為中國票號發展相關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是晉商文化的精髓和巨大寶藏,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組成部分。現在這座古建築已辦成客棧(賓館)及“蔚盛長”票號博物館。
舊址位於平遙縣城南大街13號,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現保存完好,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坐西朝東,南北對稱,沿中軸線組成門面房與一進院,占地面積約260平方米,有房屋16間。
青瓦建築臨街鋪面,面闊3間(10.85m),進深2間(6.59m)。兩層磚木結構,底層層高3.25m,總高8.8m,當心間通行,左右兩側次間用磚砌牆分割,有一扇木格門功能為商鋪,鄰街面均設可裝卸板門,檐下正中掛著蔚盛長字號的金字黑匾。次間沿內院側下部磚檻牆上部雙扇木窗。上部閣樓做貯藏,屋內不設梯,靠院側擺有扶梯供上下,從窗戶處出入。二層當心間外檐裝作為格扇門邊有余塞板外設木欄桿,次間為格扇窗。無斗拱,梁出頭雕花。翼角平直無升起。硬山屋頂,屋面舉折3:5(高跨比0.62),正脊兩端裝嘲天吼。屋面鋪灰色筒瓦,有垂獸。屋檐上瓦當裝飾有水貓——貓頭滴水,是一種吉祥物。
正房是當時掌櫃的住處,門上有塊藍色的“乾健伸貞”匾,正房柱頂梁出頭並雕作如意雲頭,檩枋間設如意雲斗子蜀柱。當心間柱間有掛落,次間柱頭有雀替。北側底層是1.3m淨寬的通道,通往存儲票號固定資金的地下金庫,庫深2m,可存放八十萬兩銀子,平時蓋以鐵板,四年才動一次,以備不時之需。
正廳闊兩間,格扇門,內擺設八仙桌、“百葫蘆寶床”,床的兩旁為兩個銅制的燭台,仙鶴登於烏龜之上,象征延年益壽。正廳南側為百福閣,票號掌櫃休息處,有北方特色的火炕,冬暖夏涼,主要燃料為煤炭。百福閣外設直跑樓梯通正房上部閣樓,裡面供佛祖“釋迦牟尼”像。正房也為硬山屋頂,屋面舉折2:3(高跨比0.69),正脊裝有嘲天吼,屋面鋪灰色筒瓦,另有垂獸。
兩廂房均是面寬三開間(9.9m),進深三架椽(4.4m),高6.7m的磚木結構,當心間設單扇棂花格門,左右次間對稱,均為下部磚檻牆上部雙扇支摘窗。單坡屋頂,脊中有風水牆——高高的磚格,為了風水好,祈求發家致富,子孫興旺,平遙青瓦建築屋頂常見有這種獨特的附加物,如閣樓或風水影壁等。屋面舉折近3:5(高跨比0.58),北方缺水,下雨時雨水都流向自己的院子,“聚”為已有,水積為財。
整座建築融會晉中民居和沿街店鋪的特色,頗具地方傳統風味。作為近代民族金融建築的雛形,將四合院建築的入口、前院與倒座部分作了改造,形成臨街店鋪,門口有招牌、幌子這類傳統店鋪的特色;同時四合院形制特有的中軸線處理方式,流線居於中軸,左右對稱,布局嚴謹,主次分明,對外封閉,體現了古代“居中為尊”的宗法思想;建築造型上屋面坡度較大,屋脊處理五脊六獸,屋內外講究在磚、石、木構件上面進行雕刻和彩繪裝飾,工藝考究。
從平面上看,呈南北狹長、東西窄小的形式。廂房間距3.9m小於正房的面寬,門廳和正房相距15.6m。平遙民眾喜歡深院。當地地處海拔800m以上的黃土高原,冬天很冷,常刮西風,狹長的院落可以避免寒風的侵襲;又因地處盆地,夏天氣候炎熱,狹長的院落能減少日曬。對於平遙的商人們來說,這種狹長的平面布局利於“聚財”。
脫胎於傳統居住建築,構成上有從庭院到室內空間的過渡以及街道向經營空間引導與功能相適應的秩序特征。如果把向天空開啟的空間定義為開敞空間,如庭院和天井;房間內部的空間謂之封閉空間,處於兩者之間的檐廊和封頂通道等過渡空間則是一種半開敞空間。從平面圖中可以看出,存在著開敞空間←→半開敞空間←→封閉空間這樣的過渡,如從經營角度分析,又形成了街道、鋪面、接待辦公等功能轉換的特質,使合院這種模式從使用上也滿足了功能需求。可見傳統民族建築在功能上、心理上具有的靈活性與舒適性。
影壁坐西朝東,由下鹼﹑上身(通常所說的影壁心)和頂部組成。下鹼為素面石塊砌築,影壁心由左中右三部分組成,各部四邊嵌有線枋子,牆心為方心硬心做法。頂部為木雕蟠龍,影壁前擺放著八仙桌,後面是道光皇帝坐像,整個影壁為“道光皇帝”的襯景。
在蔚盛長票號舊址中,有許多敏感部位,在細部處理上受到特別的強調或重視,比如正房前檐廊的兩端,窄長方形的端部是設計的敏感部位,以實牆面收頭,並刻字畫在其上,賦予該空間功能的變換,轉化為一個十分適宜的觀賞空間。在古代,生意人是非常信佛的,商人講究出門先拜佛。票號的歷任掌櫃都是信佛之人,百福閣內的自在觀音,一腳踏蓮,一腳踞起,悠閒之態一覽無遺。正廳上的閣樓供奉著“釋迦牟尼”像,乞求財源滾滾。
裝飾重點在門、窗、雀替和掛落之類的建築元件中。出現在蔚盛長票號中的裝飾紋樣、圖案內容十分豐富,涉及面廣,取意多為招財進寶、逢凶化吉、去禍迎福、趨吉呈祥,涉及了社會的風俗習慣、歷史、宗教、政治、經濟、哲學和文學等多方面,表達了主人對功名利祿、後繼有人、社會安寧、生意興隆以及幸福生活等各方面種種不同的祈求,如取材有象征吉祥和瑞的神獸麒麟、用在樓梯欄板及雀替等處的牡丹雕花,廂房上部枋心雕刻有傳統文人精神品格象征的梅蘭竹菊四君子盆景,還配有如意、八寶、蓮組合而成的吉祥器物圖案;
在現代文明的進程中, 創新設計的同時要保持本民族、本地區的建築文化特征,正是千百年來代代相傳的精神、品德所具有的濃厚的倫理色彩和道德的超越性,使得建築藝術的創作處處在遵循美善相宜之中,那些基於本民族、本地區文化的創作方顯珍貴。細部與陳設以傳統人居精神與地域文化特征為主的特點,對促進研究近代民族建築發展、挖掘傳統青瓦建築文化、啟迪建築工作者之思想,提高設計創作的水平有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