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梁古埠距離歙縣古城大約兩公裡,是古徽州的水路碼頭,至今仍保持著古代街衢、水埠和碼頭的風貌,舊式店號,莊號依稀可見。
漁梁老街長約一公裡,沿江而建的漁梁古街,青石房基高聳水面,為典型的徽州民居風格。街道鋪著卵石,狀如魚鱗,所以又叫"魚鱗街"。
徽州的古碼頭很多,漁梁是其中最為重要的一個,因為它坐落在古徽州府邊上,曾經有句當地的民謠說:前世不休,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古時外出做學徒的徽州人和古徽商幫大多從此出發,沿新安江順流而下,更為重要的是府衙的官員們要出去也只能以此為道,漁梁便顯得尤為突出了。被稱之為徽商之源。古街兩邊都是商鋪,現在大多閒置,有古時候的藥鋪,茶鋪等。漁梁古街依山臨水,蜿蜒曲折一公裡多,鵝卵石鋪就的街道路面,錯落有致神似魚鱗的魚鱗街。到了這裡一定要看看漁梁壩的,漁梁壩是上了“國保”的名單,因此被稱之為“江南的都江堰”。
漁梁壩系歙縣古代最大的水利工程,據考證,早在唐宋年代,人們就曾在此壘石為壩,現在的古壩為明代重建,有明萬歷三十三年修壩記事碑可考。漁梁壩可蓄上游之水,緩壩下之流。無論灌溉、行舟、放筏、抗洪,都可兼而利之。壩長 138米,底寬27米,頂寬4米,全部用青一色的堅石壘砌而成,每塊石頭重達噸余。它們壘砌的建築方法科學、巧妙,每壘十塊青石,均立一根石柱,上下層之間用堅石墩如釘插入,這種石質的插釘稱為“穩定”,也稱元寶釘。這樣,上下層如穿了 石鎖,互相銜接,極為牢固。每一層各條石之間,又用石鎖連鎖,這樣上下左右緊聯一體,構築成了跨江而臥的堅實漁梁壩。壩中間有開水門,用於排水。著名古建專家鄭孝燮先生說:“漁梁壩的設計、建設和功能,均可與橫臥岷江的都江堰相媲美!”
建於明代的紫陽橋,宛若彩虹橫臥清波,此橋長140米,高14米,寬10米,在歙縣城的三座古橋中最高、最寬,因橋的上游即為徽商行舟的碼 頭,所以橋孔建得比一般橋要高大得多,以便行舟過帆。
古鹽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