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古橋甚多保護列在第一位
日期:2016/12/15 1:25:15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蘇州環城內外河網密布,憑藉眾多的橋梁,貫穿古城內外構成興旺的交通網絡。隨著歷史的變遷,河道街巷時有興廢,橋梁也隨之新建或棄廢,變化非常繁復。城內的橋梁數量,據宋《平江圖》著錄,時有橋梁314座;明代城內水系變化不大,但河道總長及數量上比宋朝有添加,橋梁達329座。清代,城外部分河道填廢,古橋隨之廢棄較多,但亦時有新建,據清末《蘇城全圖》標繪,城內有橋311座。民國時期,城內又有一批河道填廢,繼有一批古橋廢棄,同時亦有大批新建,民國29年(1940年)江蘇省建立廳繪《吳縣城廂圖》,城內有橋261座。束縛後又填廢一批河道,一批古橋撤除,至1985 年,古城內有橋161座。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對維護蘇州古城的重要意義的看法逐漸加深,維護古城的任務日益注重,維護力度不時加大,古城內橋梁也失掉了很好的維護和修繕。
此外,張繼詩中的楓橋,南宋始建的有壽星橋,元初建的滅渡橋,明代建造的下津橋、普安橋,清代建的普濟橋,民國時期重建的彩雲橋,至今這些古橋仍屹立在蘇州河道上。但是這些古橋好像蘇州的古河道一樣,見證了蘇州的歷史,同時也閱歷了烽火、洪水以及大自然風化的洗禮,甚至是人為的毀壞,大局部古橋束縛後都重新修繕過了。銜接蘇州規劃展現館與胥門公園跨護城河的是著名的萬年橋,它與南郊寶帶橋、山塘彩雲橋並稱蘇州橋梁的“三鼎甲”。但萬年橋的命運可以講是坎坎坷坷:該橋始建於宋代;明朝嘉靖年間被整座橋拆上去送給大貪官嚴嵩;清乾隆五年(1740年)重建;1936年將石級改成斜坡,並撤除了橋亭和牌坊;1952年撤除舊橋面,翻建成鋼筋水泥梁橋;2004年又改成三孔仿古石拱橋,成為環古城面貌一景。蘇州水文明的古建築材料載體或許講表現方式有古河道、古橋、水巷等間接表現方式,也有關於古橋的楹聯、碑刻、詩詞歌賦等直接表現方式。綜合剖析這些表現方式,可以感遭到蘇州古橋的深入文明外延。
歷史悠久、一帆風順。蘇州水的歷史,有史料記載的只能追朔到2500年前,實踐上蘇州水的歷史毫無疑問應善於蘇州城的歷史,只不過建城以前對蘇州的水系狀況沒有零碎、詳細的記載而已,伍子胥築城也是根據自然條件順水推舟,而不是在海洋上硬挖出一個水網來。但蘇州水文明的歷史可以講與蘇州城同步。從伍子胥築城開端,蘇州水文明前後綿延了2500年。河道歷史悠久,作為河網坐標的橋梁也不例外。古橋歷史之久,可上溯到春秋,下及清末民初。學士河上的皋橋始建於漢代,三國時東吳建造的有樂橋,唐代建造的橋梁有確切文字記載的,有石巖橋為白居易所建,夏侯橋為夏侯司空所建,寶帶橋為王仲舒捐玉帶助建。唐詩中提到的蘇州橋梁,有“烏鵲橋紅帶旭日”的烏鵲橋,“黃鹂巷口莺欲語”的黃鹂坊橋,以及“揚州驿裡夢蘇州,夢到花橋水閣頭”的花橋。
蘇州滅渡橋所在的赤水灣,現代未建橋時,過客要靠船擺渡。元代貞元年間(1295—1297),昆山僧人敬修過渡時未帶銀兩,遭船家奚落,遂賭咒在此建橋。他與外地名士陳階、張光福發起捐獻,建造石橋,歷時1年半乃成,取名“滅渡”,即“志平橫暴也”。
蘇州寶帶橋始建於唐代,刺史王仲舒捐出所束玉帶以助橋資,橋因而得名寶帶橋。蘇州虹橋,本來是座木橋,元代被大水沖毀。一個叫鄧文貴的窮人捐出一半家產重修虹橋,歷時4年,耗資15萬貫。自明代以來,又有9次重修。橋梁專家茅以升先生講過,中國那麼多橋梁,千百年來不時重修,用工之多,工期之長,不亞於長城和大運河,但是老百姓卻無怨言,並且情願出錢出力。
信息豐厚、特征鮮明。宋《平江圖》、明《蘇州府水道總圖》、清嘉慶二年《蘇州郡城河三橫四直圖》等老圖紙自身就是水文明的直接表達方式,可以從中解讀出少量的歷史信息,包括城市河道、橋梁的歷史演化信息。例如:各個時期橋梁的資料可以從正面反映事先的消費力和手工業的開展情況;經過對古橋構造、造型、根底的剖析,可以得出事先的造橋工藝程度;經過對石欄望柱裝飾物的剖析,可以得出事先的圖騰信仰等等。蘇州的水文明具有鮮明的中央特征和民族作風,一個個外延深沉、非常俗氣的橋名,一副副筆墨精到、章法嚴謹的橋聯,一件件技藝精深、刀法秀美的雕琢,無不閃耀著蘇州人的智慧和發明。表2-2列出了古城區橋梁的命名規律,從中俺們可以發現蘇州古橋豐厚的文明外延。
小橋流水、詩情畫意。由於蘇州河多橋多,而且古橋造型秀美,與河道及周邊的自然環境融為一體。歷代文人墨客便常要為其吟詩賦詞,或攬橋思古,或憑欄懷遠,或借橋抒情,其中古建磚瓦廠不乏傳世名作,如唐張繼的《楓橋夜泊》,從古到今學者們不斷在爭論不休,宋歐陽修就以為:“句則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鐘時”,這種古往今來的描摹和爭辯,對蘇州有了很大的推行作用,水鄉面貌漸漸地古今皆知、譽滿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