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沈陽故宮“古建神韻”:栉風沐雨大清門

沈陽故宮“古建神韻”:栉風沐雨大清門

日期:2016/12/14 11:47:28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遼河奔流,浩渺不辭涓滴;天柱凌霄,巍峨積土成峰。遼河畔、沈水濱,追尋著遼河文明的遠古腳步,不乏先民犁鋤的铿锵與戰馬的嘶嚎!沈陽故宮,一部東北先民力與火的史詩!那栉風沐雨的歲歲月月,無不在大清門的矚目下成為歷史的雲煙。

今天,當人們邁入沈陽故宮的大門後,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大清門的牌匾。大清門,在沈陽故宮的位置相當於北京故宮的午門,是沈陽故宮的門戶,是整個沈陽故宮的正門。在大清門外,伫立著兩個高大的牌坊,東為文德坊,西為武功坊。

大清門建於清天聰六年(1632年)。史料中,對大清門也有稱其為“朝門”等稱謂的,這裡是出入盛京宮殿的主要通道,也是文武百官候朝時的室內空間,也用於接收群臣特別是罪臣的謝恩,以及接待蒙古和朝鮮使臣等國事活動的場所。大清門的兩側小門稱為東門和西門。到了崇德元年為宮殿定名的時候,這個門稱為大清門後,東門為東翼門,西門為西翼門。

這座樓門為什麼叫大清門呢?有一說是,在崇德元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以後,聽說明朝北京皇城的正門叫作“大明門”,為了針鋒相對,克其鋒芒,就把這座大門命名為“大清門”。還有一說,就是大清門的由來,與當時改國號“金”為“清”有關,為什麼皇太極要把“金”改為“清”呢?據說在滿語中“清”即“金”的諧音,因此皇宮的大門也就被稱為了大清門。

擴建完善 莊嚴富麗

大清門是一座面闊五間的硬山式建築,面闊五開間,進深六架椽,其中前(後)檐明間和左右兩個次間(共三開間)為柵欄門,兩個次間為一碼三箭的直棂窗。室內無柱。現在南側有兩個小柱子,其柱礎樣式和大小都明顯地表示出這兩根柱子是後來維修時所加。

大清門的房頂滿鋪琉璃瓦,飾以綠剪邊,尤其是大清門山牆的最上端,南北突出的四個墀頭,三面皆用五彩琉璃鑲嵌而成,紋飾為凸出的海水雲龍及象征吉祥的各種動物,做工精巧,栩栩如生。此門莊嚴富麗,與整個宮殿建築混成一體,顯得十分協調。

大清門在皇太極時期所修建的這一候朝空間裡,是三間平房,且大清門南邊不遠的東西側的朝房也只有三個開間,建築的體量偏小。

到了乾隆時期,東西朝房各加兩個開間,分別改為五開間,又將朝房後面改建成對稱的五開間二層的配樓,拆除平房,改建五龍影壁。經過這一系列的改建、修建,這一部分的空間開始變得規整,中心對稱的行制更加完善。兩側的朝房由三開間變為五開間之後,建築順延中心軸線方向的長度幾乎變大了一倍。新建的琉璃五龍影壁在空間位置上與大清門相呼應,成為這一級空間中新的視覺中心,凸現皇家之豪華、壯麗。

皇宮禁地 百姓可谏

大清門為皇宮禁地,重兵把守,戒備森嚴。在定下大清門名稱的同時,皇太極也對進出大清門做了嚴格的規定:“命各官及侍衛、護軍,晨夕入宮,皆集於大清門。門內外或坐或立,不許對阙、背阙,不許坐立御道中,惟於御道左右相向坐立。自大貝勒以下,出入由左右兩階,不許由御道行。”也就是說,中間的御道只有皇帝才可以從這裡出入,親王以下的所有官員都只能從左右台階出入,兩旁的翼門是供平時官員及太監、宮女們因事進出的。

在清入關前,盛京大清門為文武百官候朝、領賞、謝恩、校射之場所。官員的升遷調任或獲罪恩免等,都要到大清門向崇政殿戶阙叩謝“天恩”。

在清聖祖玄烨(康熙)、清高宗弘歷(乾隆)東巡時,曾在大清門宴賞盛京將軍、兩陵總管以下現任、致仕、解任文武官員。

在大清門前台基上,原來還放有兩架“谏木”,臣民百姓有什麼意見或建議可以寫好後放在那上邊,會有專人收集起來交給皇帝。皇太極時期曾采用這種方法體察民情。

鎮壓邪教 永行禁止

崇德七年(1642年)五月,在大清門前發生善友教(邪教)持書爭取權利事件。在此之前,滿八旗中鑲白旗、鑲黃旗、鑲紅旗、正藍旗等屬下旗人有組織善友教的現象,被人告發,谕旨嚴禁。就在宣布禁谕前一天,善友教組織若干人在大清門外上書請願。皇太極因為這些人不遵守禁令,命令將帶頭組織者交給各旗旗主殺之。共處死16人,另有16人被鞭打100下,貫耳鼻;還有145人遭到鞭笞。

  這是文獻記載中,首次出現滿洲人上書的活動。皇太極將善友教視為邪教,下令嚴禁組織善友教與參加活動:“自今以後,除僧道外,凡從善友邪教者,不論老少男婦,爾部永行禁止。如有不遵禁約者,或被他人告發,或經衙門查獲,殺無赦。”
  崇德七年(1642年),因“聖躬違和”(皇上患病),於是在大清門外宣布大赦人犯。不幸的是到了第二年的八月,皇太極突然病逝。大清門的裡裡外外頓時忙成了一團。《清史稿〈太宗本紀〉》中這樣記載皇太極的逝世:“庚午,上御崇政殿。是夕,亥時,無疾崩,年五十二,在位十七年。”來源:沈陽日報

這時,內外和碩親王以下、牛錄章京(官名)以上,朝鮮國世子等,以及公主、和碩格格,和碩福晉以下、牛錄章京等官命婦以上……鹹集清寧宮前,詣大行皇帝幾筵焚香,跪,奠酒三次,畢,皆起立舉哀。固山額真、昂邦章京、承政(皆為官名)等以下鹹集崇政殿前…… 

崇德七年(1642年),因“聖躬違和”(皇上患病),於是在大清門外宣布大赦人犯。不幸的是到了第二年的八月,皇太極突然病逝。大清門的裡裡外外頓時忙成了一團。《清史稿〈太宗本紀〉》中這樣記載皇太極的逝世:“庚午,上御崇政殿。是夕,亥時,無疾崩這時,內外和碩親王以下、牛錄章京(官名)以上,朝鮮國世子等,以及公主、和碩格格,和碩福晉以下、牛錄章京等官命婦以上……鹹集清寧宮前,詣大行皇帝幾筵焚香,跪,奠酒三次,畢,皆起立舉哀。固山額真、昂邦章京、承政(皆為官名)等以下鹹集崇政殿前……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