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傳統民居生態建築經驗思考

傳統民居生態建築經驗思考

日期:2016/12/14 11:51:27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隨著社會的進步,新的生產技術使人類的生活環境和舒適程度逐步得到改善和提高,然而,在人類享受著現代文明帶來的種種便利和舒適的同時,環境的惡化程度也在不斷加劇,諸如,溫室效應、酸雨、臭氧層破壞,嚴重影響著人類居住質量[1]。資源耗盡、能源枯竭、環境惡化是當今世界范圍內困擾人類生存的三大問題。因此,確立人居環境以及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必然成為現代人類社會的共識,如何借鑒傳統民居生態建築經驗也將成為現代生態建築設計探索的方向。

1 生態建築設計

        生態建築主要表現為利用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注重自然通風、自然采光與遮陽,為改善小氣候采用多種綠化手段,水的循環利用等[2]。

        對於建築物來說,節能的主要途徑是,減少建築物外表面積和加強圍護結構保溫,以減少冬季和夏季的傳熱量;提高門窗的氣密性,以減少冬季空氣滲透耗熱量和夏季空氣滲透得熱量。在減少建築物總失熱或得熱的前提下,盡量利用太陽輻射得熱和建築物內部得熱,最終達到節約采暖設備的供熱量和空調設備的制冷量。

        在冬季,為了保持室內溫度,建築物必須獲得熱量。建築物的總得熱量包括采暖設備的供熱(約占70%~75%),太陽輻射得熱(通過窗戶和其他圍護結構進入室內,約占15%~20%)和建築物內部得熱(包括炊事、照明、家電和人體散熱,約占8%~12%)。這些熱量再通過圍護結構(包括外牆、屋頂和門窗等)的傳熱和空氣滲透向外散失。建築物的總失熱包括圍護結構的傳熱耗熱量(約占70%~80%)和通過門窗縫隙的空氣滲透耗熱量(約占20%~30%)。當建築物的總得熱和總失熱達到平衡時,室溫得以保持。在夏季,建築物內外的溫差較小,為了達到室內所要求的空氣溫度,室內空氣必須降溫處理。室內空調設備制冷量應等於圍護結構的傳熱得熱量和通過門窗縫隙的空氣滲透得熱量。

2 中國傳統民居生態建築

        中國的傳統民居在選址、用材、通風、采光、換氣、排水等各方面都盡可能做到與環境協調,它所追求的環境意向,以崇尚自然和追求真實為最高目標,以得體合適為根本原則,以巧於因借為創造至法[3]。

2.1 夯土建築

        夯土建築以它的特有性能,可承重兼保溫隔熱、透氣、防火、低能耗、無污染、可再生,目前仍為廣大鄉村居民大量使用的居住建築。盡管夯土建築有不同的形式,但不斷適應自然氣候與地形,充分利用土的熱穩定性高,抵御寒暑劇烈變化,創造適宜的室內環境質量,卻是生態建築低能耗、健康、節能建築的標志。

        夯土建築具有以下優點:

        (1)結構性:夯土材料經改性後強度可達4~5MPa,可用於建造多層房屋;(2)熱穩定性:夯土材料具有較大的蓄熱性,可保證房屋冬暖夏涼;(3)舒適性:夯土材料具有吸放濕作用,可調節室內濕度;(4)環境友好性:無蟲蟻結露;(5)施工技術靈活性:手工、機械均可;(6)可再生性:拆除後回收可作為農田肥料。

2.2 黃土窯洞

        黃土窯洞從建築的布局結構形式上劃分可歸納為靠崖式、下沉式和獨立式三種形式。靠崖式窯洞有靠山式和沿溝式,沿山邊及溝邊開鑿,窯洞常呈現曲線或折線型排列,有和諧美觀的建築藝術效果且不占耕地,節約良田;下沉式窯洞就是地下窯洞,在直立性很強的黃土向下挖坑,深達一二百米、極難滲水,有的地方整個村莊都在地坪以下,遠望只見樹木蔥蔥而不見建築,融於自然之中;獨立式窯洞是一種掩土的拱形房屋,窯洞無需靠山依崖,能自身獨立,生根於大地,利用地形,保持著生態與水土。窯洞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地貌特征和地方風土,同時,防火、防噪音、冬暖夏涼,既節省土地,又經濟省工,確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築形式。

        傳統的窯洞居住形式是當地的氣候、環境、社會和經濟條件下的產物,它具有樸素的生態學思想以及隱含著的更本質的永恆之道。

2.3 圓土樓

        福建西南部17 世紀末以來,客家人在特定的歷史背景及環境下建造起來的圓土樓。外圍夯生土,牆壁下厚上薄,底層牆厚1 m 以上,越往高牆愈窄,頂層厚僅0. 8 m,,大多三、四層高。材料取自當地生土作為主要建築材料,摻上細沙、石灰、糯米飯、紅糖、竹片、木條等,經過反復揉、舂、壓建造而成,內部為木結構。因土牆下厚上窄,堅實牢固,具有抗風抗震防火防水性能。由於牆壁較高較厚,既可防潮保暖,又可隔熱納涼。客家人建土樓時,還將煙囪砌入土牆內,使廚房免受黑煙污染,十分潔淨。

        圓土樓是福建土樓中最有代表性一種,造型奇特,立面質樸,建築結構對稱,房間的規格大小一致,布局合理。圓形的內院空間大,陽光充足,空氣新鮮,通風好,冬暖夏涼。

        客家土樓建築具有充分的經濟性,良好的堅固性,奇妙的物理性,突出的防御性,獨特的藝術性等多種優越性。是福建民居中的瑰寶。此外,就地取材,用最平常的土料築成高大的樓堡,化平凡為神奇,又體現了客家人征服自然過程中匠心獨運的創造。

2. 4 合院式建築

        在空間布局上,我國古代建築的庭院布局中,合院式建築具有極大的靈活性,合院的四面通常用走廊、圍牆將建築連接起來,安全、防風、防砂,不同的地區的氣候條件,只需將庭院的數量、形式、大小和單體建築加以變化,如青海、新疆、福建、北京地區等的四合院、下沉式地下住宅等。

        合院式建築是坐北朝南,成南北長、東西短的矩形院落,而大門則開在宅院的東南角,冬天可避開凜冽的寒風,解決冬季的防寒、保溫問題,夏天則可迎風納涼,同時,院落比較寬敞,冬天有利於接納更多的日照,夏天有利於通風。露天通透的庭院既是入風口也是出風口,通過自然的風壓得到流暢的通風。此外,庭院還有利於排水和收集雨水。

        合院式建築設計與施工比較容易,所用材料十分簡單,不要鋼筋與水泥,青磚灰瓦,磚木結合,混合建築,當然以木構為主體標准結構,重量輕,如遇地震,無論多大震級也不害怕,說明合院是可以防震的。整體建築色調灰青,給人印象十分樸素,生活非常舒適。合院是中國人民的重要建築遺產。

3 對傳統民居生態建築技術思考

3. 1 結合氣候與改善室內熱環境

        我國傳統民居對建築的形式處理、材料運用、通風及熱環境等與氣候相吻合,建築一般坐北朝南,以迎取陽光。爭取良好通風,使建築物朝向夏季主導風向,當建築物群成排布置時,與主導風向成30° ~ 45° 角,並采用前後錯位、斜列、前低後高、前短後長、前疏後密等布局措施,使整個建築群受益,因地制宜利用和引導水陸風、山谷風、林原風、街巷風、天井風、庭園風等來改善微氣候。同時避免不利風向,冬季寒流風向影響建築的微氣候環境,考慮封閉西北向( 寒流主導向) ,合理選擇封閉或半封閉周邊式布局的開口方向和位置,使建築群達到避風節能目的。

3. 2 充分利用地方及自然材料

        住宅是通過土木建築工程來實現的,在按照主觀設計並施工後,得到了人們生活的居住建築。構成這些建築的物質基礎是建築材料,因而,住宅能耗除了使用能耗外,還包括人類從自然界中獲取原材料,進行加工制造得到建築用材期間消耗的自然界資源和能源,在形成建築材料過程中,還會產生一定量的廢氣、廢渣和粉塵等傷及自然環境的有害物質。可見,建築材料在人類與自然界進行的物質交換活動中用量最大,對地球資源、能源的消耗具有重要影響。從這個觀點出發,建築材料的生產能耗、運輸能耗、建造能耗、再生利用、生態健康方面的綜合性賦予了生態建材的內涵。

3. 3 結合當地地形地貌進行建築設計

        建築物朝向對節能意義重大。節能建築應選擇在向陽的平地或山坡上,以爭取盡量多的日照,為建築單體的節能設計創造采暖先決條件,一定的日照間距是建築充分得熱的先決條件,一般以建築類型的不同來規定不同的連續日照時間,以確定建築最小間距。

3. 4 綜合整體的生態系統

        建築設計應考慮六項原則: 節約能源、設計結合氣候、能源材料的循環利用、尊重客戶、尊重當地環境、整體的設計觀。尊重自然、生態優先是生態設計最基本的內涵,建築設計應使綜合效益最大化、設計原則本土化,考慮限制條件的時地性,適用和實用技術的時地性。建立在可持續發展背景下的生態建築把維護生態平衡、保護人類生存環境,同發展經濟、增加財富同樣重要,其核心就是要按照生態原則調整人類的行為模式,生態建築設計的目標必須轉變到以降低建築環境負荷為核心上來,在保證建築安全性、便利性、舒適性、可信賴性的基礎上,建築設計將以降低環境負荷作為評價和取捨各種利益的最終依據。

4 結束語

        面對既要解決、改善人口居住問題,又要減少能源消耗,適於室內外環境和諧自然,進一步探索和發掘蘊含在中國傳統民居中的綠色建築生態經驗,有效利用自然資源和能源,發揮被動式節能優勢,是今後城鄉住宅體系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
               
                                                                                                                                                                                                  (來源: 園林學習網 )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