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同灰瓦青磚古風猶存訴百年風雨
日期:2016/12/15 1:22:17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前面一條塘,二閘圍一鄉,一間祠三塔上,左邊門閣似牌坊,右邊瓦瑤真排場,塘園果子噴鼻香,人人行過都旺上,真系會同村仔好村場。”
一曲朗朗上口的歌謠,描繪了一個悠然安詳的世界。它,就是隱約在鳳凰山麓的老村——會同。從1836年始建至今,會同村已經走過了近170年的歲月,作為珠海迄今保存最為完好的近代村落,會同村一個多世紀以來的興衰和傳奇,深深吸引著每一個試圖了解它的人;而它的現狀與未來,更令每一個關心它的人時時牽掛……
我們是在一個冬日的上午來到會同村的。
從城市塵囂中走出來的都市人,第一眼看到會同村多少會覺得有些恍惚:青山之麓綠水之畔還掩映著這樣一個古色古香的老村。“真沒想到珠海還有這樣的好地方!”於是,這成了許多珠海人到會同村後,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下街:盡顯嶺南建築風采
會同村自東至西由上中下3條大街構成,其中一進村口便能看到的下街是全村建築的精華所在。在這條不過數百米長的街邊,參天古木的掩映下,會同祠、調梅祠、莫氏大宗祠三大宗祠和南北碉樓等會同村最具代表性的公共建築一字排開,這裡也自然成了當年會同人的精神家園。
“當年是個叫黃會同的人選中了會同這塊風水寶地,又把地讓給了我們祖先,所以我們專門修了會同祠來紀念他。”今年60多歲的莫惠文是莫家第十五代傳人,對會同村的歷史了若指掌。她告訴我們,過去下街上還有仰雲山館、張王爺廟、候王廟、華佗廟,街對面便是個好大的半月型荷花塘,“好漂亮的!”
歲月流逝,經歷了一百多年的下街已經不復當年的景象。荷花塘被填去大半,有的村民還在上面建造了新式小洋樓,仰雲山館和三廟也早被拆掉,現在那裡是會同小學。
只有三大宗祠和南北碉樓還留存著當年恢宏的氣勢,但卻明顯帶著幾分殘破。三大宗祠都是硬山頂、青磚牆,仔細尋找,還可以辨認出石雕、磚碉、木雕、壁畫上的山水花鳥,栩栩如生,毛主席萬歲之類的大紅字樣依稀可辨。
北碉樓是下街上最引人注目的建築。這個四層高的建築,既有西洋鐘樓特色又有嶺南碉樓風格,與會同人海外及港澳謀生不無關系。如今,樓體上的“雲飛”兩個大字同南碉樓上對應的“鳳起”一樣,已經很難辨認,碉樓上依然留著許多槍眼,被銹蝕的西洋鐘時針停滯在5時35分。南碉樓也同樣殘破不堪,莫姨指著一截顏色稍異的牆體告訴我們:“這下面已經塌過一次,村民們又用混凝土重新補了一遍。”
南碉樓邊上便是只剩下幾米南閘門和圍牆,村裡人說:“這個門可神了,門梁已經歪了幾十年,石門就是不倒。”閘門上四個大字明顯地被塗抹過,已經很難認出,還是莫姨給出了答案:“這邊寫的是‘南控滄濱’,北閘門上是‘北環紫極’。”
民居:損毀嚴重古風猶存
如果說下街讓人驚艷,會同村的民居則讓人流連。
村裡一共有40多座民居,家家都是青瓦青磚飛檐斗拱。上中下街和幾條南北貫通的小巷,把四四方方的村落劃成了幾部分,也把所有的民居都連在了一起。因為村子是依山勢而建的,有著斜斜的坡度,小巷也就斜著上去,有的地方還修了幾節台階,使村落有了幾分層層疊疊的意思。
漫步在村內的縱橫街巷中,古風猶存,幾乎隨處可見歲月斑駁的痕跡。許多人家門前還豎著依然可以使用的趟栊,落滿灰塵的百葉窗靜靜等人推啟。大樹從黑褐的殘牆伸出枝葉,牽在各家各戶門前的電線,因為落了幾只麻雀而生動起來。有的老屋已經完全破敗,只剩下殘垣斷壁和幾蓬雜草,還有一只老狗懶洋洋躺在邊上曬太陽,一副寵辱不驚的樣子。
因為莫姨幫許多族人看管祖屋,我們還有機會進到一些老屋裡去看看。與我們一同去的市博物館館長張建軍常常邁進一間老屋就不肯再出來:“看看,這裡有多少好東西啊!”在會同,民居的門廊、庭院都有精美的磚雕,梁面有圖案粉畫,木雕更是隨處可見。就連老屋裡許多已經閒置多年的物件,張建軍都當成了寶貝:“這些風車、石磨、米桶,全都是做展示民俗的好東西!”
莫姨卻更願意領著我們看那些正在破敗中的老屋:“那間祠堂,大梁已經被白蟻蛀了”、“那家的屋頂,已經塌了一大片”、“鮑家在村裡惟一留下的祖屋,全都長滿了野草”……至於莫姨自己的家,因為老屋破敗得厲害,她在好幾年前就重新建起了嶄新的樓房。“我知道要和村子裡其它房子一樣,特別把圍牆抹成了青灰色。”莫姨這樣對我們說。
除了清一色的嶺南民居,會同村裡還有一座明顯帶有西洋風格的民居——緝廬。這是由莫氏後人莫如恩為紀念父親莫緝卿在1934年建造的,分為前後兩部分,中間夾著小小的庭院,屋頂還設有小涼亭。幾年前,莫如恩的後人又花了40萬將緝廬重新修繕,送給會同村作為行政辦公處和村裡的幼兒園。村裡人告訴我們,如今會同村的許多林木都是由莫如恩當時栽種的,村裡的許多道路、橋梁也由他參資建造,會同是因為有許多像他這樣愛家鄉的人,才會有今天的模樣。
棲霞仙館:斑駁痕跡訴說傳奇很多人想象不到,一個只有幾百戶人家的會同村,竟然是當年香山縣最早用上電燈、看上電影的村子。這個傳奇要從會同村最著名的建築——棲霞仙館說起。
上個世紀20年代,莫詠虞曾經身患疾病,經一位叫阿霞的婢女服侍而漸漸好轉。為感激她的悉心照料,並且認為其有“旺夫相”,這位莫大富商向僅20歲的阿霞示愛,欲納其為第9妾。然而,阿霞拒絕了這可以享受榮華富貴的機會,並假稱終身不嫁。於是,便有了棲霞仙館這出於“積善”的禅院,讓阿霞和其他女尼在這裡修行。
仙館建成後不久,大約在1922年的下半年,莫詠虞托人從英國買回了一台發電機運到香港,並歷經周折運回老家會同村,讓棲霞仙館內的尼姑們也用上了電;而為了怕女尼們守不住清苦,莫詠虞還每隔幾個月便特意從香港請來電影隊為她們放映卓別林的電影。這樣一來,會同村便成了當時的香山縣最早用電和看電影的村落。當時的會同村還有香山縣“小澳門”之稱。
經歷了近一個世紀風雨的棲霞仙館,如今早已不復舊況。呈現在我們眼前的仙館門樓,是一座四層高的西式大鐘樓,樓身是斑駁的黃色,門額前“棲霞仙館”四個大字早已經不見痕跡,但門樓凌空聳立的氣勢依舊。
推開未上鎖的鐵門,迎面就是掩映在瘋長的荒草和參天的古木中的主樓,一棟帶著西洋建築風格的禅院,有拱形的門洞和當年進口的彩色地磚。在鼎盛時期,這裡曾有5名年輕的女尼修行誦經,還時有別處的尼姑來這裡做法事,磬聲陣陣,鐘鳴不止。現在已是人去樓空,徒留萋萋荒草。
站在禅院的露台上,可以俯瞰仙館的全貌,依稀看得到蘭亭、茅亭、暖閣,還有觀音噴水池的殘垣都掩映在荒草之中。村裡的邱主任說,如今這裡最值得看的就是幾株古樹了:一個是珠海最大的仁樹,一個是珠海最大的雞蛋花樹,還有那棵木桂樹,說不定是珠海惟一的了!
邱主任還帶我們去看當年的發電房。當年就是通過仙館裡的三間發電房,源源不斷的電力送到了會同村的每個村民家中。如今,三棟發電房只余下破敗的一棟,隱藏在一叢野芋葉和一株巨大的楊桃樹下,兩層高的樓房被一株小葉榕用根須纏住了樓身,房間中有幾節生銹的鐵管四散著。從發電房走出來時,抬頭望見斑駁的光影投在青灰的樓身上,樹枝上掛滿沉甸甸的楊桃——那一刻,我們似乎都忘了身在何處。
會同村簡介會同村位於唐家灣鎮金鼎西南10千米。十九世紀30年代,莫、鮑、歐陽3家人約定自不同地方會同一起到該地建村,其後命村名為會同,沿用至今已近170年。會同村的三姓人員中,唯莫氏發展成為最大一族。莫氏家族的莫仕楊、莫藻泉、莫干生祖孫三代,為香港太古洋行擔當買辦達60余年之久,當時許多莫氏族人也前往香港和廣州等地為太古洋行工作,因此其家庭和不少個人都積累了一定財富。清同治至光緒年間,由當時的海外富裕宗親投資,全村在統一規劃下重建。
會同村近代建築群主要包括棲霞仙館、兩座碉樓、3座祠堂和40多座民居,多建於晚清和民國初期,均有70-140年的歷史,占地面積96200平方米。
村之南北兩面各有建有一道土牆,牆上開有石條框構成的閘門和槍孔,村北頭曾建有涼亭和三層高的文閣(塔)。村內由北向南沿荷花塘東巖辟有一條大街,稱為“下街”。沿著下街從南往北,可看到兩座碉樓和幾大祠堂。南北兩座碉樓均為鋼筋混凝土結構,除傳統的守望護衛功能外,北碉樓還裝有當時極為新潮的鐵質西洋兩面鐘一座,村民從不同方向都能看到時間。莫氏宗祠、會同村祠、調梅祠緊挨北碉樓。
村內布置了與下街相平行的兩條依山勢漸高的中街和上街,並設有若干條東西向石階小蒼,自下至上連道三條主要街道,構成方整規矩的空間結構。村內共有40多座民居建築,布局整齊,外形十分統一,均采用質量上乘的青磚,且磨磚對縫;牆基為大小規格統一的花崗巖石塊砌築。裝飾的繁簡程度上有明顯差異,細部紋樣各異,種類豐富。
棲霞仙館位於舊村西南面400米,占地面積10000平方米,入口為一四層高的西式大鐘門樓,內有花園,主體建築齋堂仿上海太古洋行模樣建造,房屋地面鋪花瓷磚,窗鑲彩色玻璃,上下樓走廊兩邊均為拱形門。園中建有重檐攢尖頂綠琉璃瓦裝飾的六角亭、茅亭、啖荔亭,有假山、壽石、回形的觀音噴水蓮池等。仙館所在山丘上還存有莫氏家族祖輩的墳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