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會議舊址建築藝術
日期:2016/12/15 0:57:06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廬山會議舊址,原稱“廬山大禮堂”,建於1937年,與三十年代所建廬山傳習學捨、圖書館同系民國時期“廬山三大建築”。
大禮堂建成時為一綜合功能性公共建築。
1937年6月,中央社電稱:“廬山大禮堂內分兩層,下作膳廳,上為禮堂,可容納數千百人,並可放映電影。”室內一層前部為綠豆水磨石地面,混凝土井字梁天花。
沿回廊式木樓梯踏上二層,地面為東北松木茏地板。內廊前方五扇大型鋼窗,采光極佳,既沉穩、大氣,又透出幾分精致、靈巧,放眼望去:遠山、近水、建築、植被如詩如畫,門前挺立的龍柏樹,樹干和枝丫奇屈虬盤,迸發勃勃生機。
內廊,面北,前方為舞台,高出地面一米,配有樂池,台側為八字牆空間極高達6米,由木條和音質板組合成藍白相間的方格天花,正中央如意雲圓盤燈座下懸掛一盞三層100頭環形吊燈,周圍四盞燈飾呈花瓣狀環繞,兩旁各五盞鐵質回文鑲邊長方形玻璃罩吸頂燈,燈火輝煌,豪華氣派。
融東西方建築藝術於一體的“廬山大禮堂”別具風格,背倚青山,臨水而建,坐北朝南,溪流環抱,選址相當講究,滲透了濃厚的傳統觀念。技術處理上采用了西方的技術、新型材料、設計方法,同時又采用了中國傳統的形式、元素、構圖方法,既體現中華民族的風格,又具有西方建築特色,使中西建築藝術巧妙結合。與高峻、清秀蔥茏的廬山大自然神韻相融合,成為廬山近代建築典范,具有極高的使用價值和藝術觀賞價值。
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這裡一度成為國民政府政治、軍事、教育活動的中心。解放後,廬山大禮堂更名為“廬山人民劇院”,成為廬山人民文化活動的重要場所,正門門頭上嵌仿毛體“廬山人民劇院”,鮮艷奪目。
1959年中共八屆八中全會、1961年中共中央工作會議、1970年中共九屆二中全會均在這裡舉行。
三次廬山會議在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上都產生了重大影響,使這裡成為一處具有重大革命歷史意義紀念地,成為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場所。1985年正式對外開放。1996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