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泛論杭州西湖園林的楹聯文化

泛論杭州西湖園林的楹聯文化

日期:2016/12/15 1:12:58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楹聯(對聯)是中華民族獨有的傳統文學藝術,早為日韓等多數民族所傳承而成為世界文藝寶庫中的一朵奇葩。它是從我國特有的骈文、律詩的對仗形式中演化出來的,源遠流長,內蘊豐厚。她以最精練的文字、最濃縮的感情,表達作者的心態情志,給人以美的享受。又因她與我國獨特的書法藝術相結合,更賦以極高的文化情趣與美學價值。

一、景區楹聯是園林景觀文化內涵的高度概括與美學表現

園林景觀本身就是一個文化綜合體,而景區楹聯就是景觀的豐富文化內涵的高度概括與美學表現。曾經致力於西湖園林建設的已故園林專家余森文先生曾提出“繼承發揚園林命名、題詞、楹聯、匾額的文化傳統,在內容上創造新的意境”的主張。他說:”園林的命名、題詞、匾聯是我國傳統園林的特點,人們在游覽園林、觀賞景物的同時,可以看到各種雅致的題名和匾聯,吟詠一副副對仗工整、詩意盎然的楹聯,既開拓了園林景觀的詩畫意境,又深化了園林藝術的美學情韻,起到了畫龍點睛的效果。“同時,一副好的楹聯,往往能突出自然景觀的環境特色,概況出人文景觀的歷史背景,使人開闊視野,深化領悟,啟迪心智,言有盡而意無窮”,引人進入寓情於景、情景交融而又具有新意的更高的藝術境界。

把祖國秀美多姿的自然景觀看作是一幅山水畫卷,楹聯就是題畫詩;把燦爛悠久的人文景觀,看作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某一特定時期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的縮影,楹聯就為它配了一首贊美曲,起了畫龍點睛、相得益彰的作用。例如大家熟知的昆明大觀樓長聯,蜚聲中外,幾乎成了大觀樓的代號與標志,甚至景以聯傳,長聯的知名度遠遠超過了景點本身。如溫州江心寺王十朋“朝朝長長”疊字聯,孤山“西湖天下景亭”黃文中“山水晴雨”疊字聯,九溪俞樾的“重重疊疊山……高高下下樹”疊字聯,充分運用了我國漢字“同字異義”、“一字兩讀”及詞性變換規律等手法,也是名傳遐迩,為景觀生輝的文化精品。

西湖景區內,許多景點有豐富的楹聯文化積澱,可謂流光溢彩,取之不盡。孤山西泠印社景區、岳飛墓廟景點,都是其中之最,但荒疏的景點也還是不少,如南天竺辛亥革命烈士墓群、太子灣公園、新建的幾座博物館等。近幾年來,在杭州市園文局的努力下,經過整理補充已彌補充實了不少。特別是新建景點,如吳山城隍閣、於謙祠、雷峰塔、萬松書院、鼓樓等,主事單位向國內外公開征聯,征集到了不少佳聯,大大豐富了該景區的文化內涵,這是值得高興的。以新建景點而言,如吳山城隍閣內,戴盟撰“縱目覽無余,看寶石流霞,明珠溢影,錢江湧碧,杭郡飛虹,新閣笑迎新世紀;懷思有美,仰歐公寫紀,蘇子題詩,忠肅攻書,青籐作畫,吳山多勝跡,古樟紀歷古春秋”。葉玉超撰“繁吹接濤聲,靜觀堂上文題,蔡歐並美;滄溟開畫境,閒望山頭景色,吳越雙青。”又如於謙祠祈夢殿聯:“問汝何來,欲圓何夢?徇吾所歷,必應所求”,角度新、主意好,規人警世,別出心裁。以舊景點的充實而言,如南屏山張蒼水墓,幾年前恢復了牌坊後,坊上石柱重镌了4幅楹聯,這些楹聯都是名家手筆,藝術地反映了這位民族英雄的歷史地位與愛國情操,這不但突顯了人文景觀的地方特征,而且增加了它的文化內含與愛國主義教育的社會功能。

以西泠橋附近的三座有關歷史人物的亭子,即風雨亭、慕才亭、中山紀念亭作比較;後者無匾無聯,即使是五六十歲的杭州人也不知此亭來歷緣由,誰也不屑一顧,客觀上失掉了它的人文意義。而慕才亭就不同了,有亭額,有楹聯,特別是那副經茅盾改動一字的“湖山此地曾埋玉;風月其人可鑄金”聯,游客到此,總要流連徜徉,欣賞一番;有人抄錄,有人在亭前留影,大大增加了景點的魅力,其旅游價值就不一樣了。而紀念秋瑾的風雨亭、介乎前述二亭之間,當新建成時,有匾額也有楹聯,記得柱聯是魏傳統寫陶浚宣撰的“巾帼拜英雄,求仁得仁又何怨;亭台悲風雨,雖死不死終自由”。可是,後來也不知是什麼緣故,竟把匾聯全部撤除了。前幾年,葉聖陶寫的亭匾重又掛了上去,而柱聯還是空空然。年歲大的人還會知道此亭緣由,而青少年根本聯想不起這是一座紀念巾帼英雄鑒湖女俠的建築物。有一年,中央電視台為攝制秋瑾史跡來杭,在風雨亭內向游客采訪,竟無一人知曉此亭命名的來歷。紹興也建有風雨亭,亭柱上镌有孫中山題、田桓寫的那副名聯,盡管亭在山巅,交通也不太方便,但仍然吸引著許多游客,青少年學生更把它作為一個人文勝地,而西泠風雨亭就發揮不了這樣的作用。

人文景觀的文化韻律,不是一目可以了然的,需要人們仔細咀嚼、反復玩味,對聯(包括匾額、碑刻)就能滿足游客的心理需要;即使是單純的自然景觀,雖然大多數是有目共賞,可以一覽無余,但要獲得深層次的欣賞感受,也需要用楹聯等文化載體來增加吸引力,幫助游客加深體會,才能留下深刻印象。所以,從東方園林來說,沒有楹聯配置的園林幾乎是不存在的,或者說是原始的、粗野的。景觀配上楹聯(匾額),就注入了文化,塗上了色彩,景觀的風格、品位與知名度會大大提高。

(一)采選西湖楹聯的標准刍議

杭州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歷史文化名城,夙有“東南第一州”之譽。西湖是東方明珠,世界公園、國際旅游城市,孫中山先生稱之為“國寶”。西湖不但湖山秀美,自然景觀得天獨厚,而且人文荟萃,人文景觀也很普遍。至於園林建築,諸如寺觀廟墓、樓台亭榭、碑刻造像,更是晉唐迄今歷代名家高手留給西湖的寶貴文化藝術遺產,有極為豐富的文化積澱。從楹聯這一領域來說,名聯巧對,俯手可拾,而且配置得當,匠心獨具。因此,脍炙人口,能傳播久遠。例如:

1.平湖秋月駱成骧聯:“穿牖而來夏日清風冬日日,卷簾相見前山明月後山山。”(現由蕭娴重寫,失署原作者姓名)

2.泉董其昌聯:“魚樂人亦樂;泉清心共清。”(現由啟功補書,失署原作者姓氏)

3.隱春淙亭黃文中聯:“山水多奇蹤,二澗春淙一靈鹫;天地無凋換,百頃西湖十裡源。”

4.孤山放鶴亭林則徐聯:“世無遺草真能隱;山有名花轉不孤。”(林散之書,惜未署原撰人姓名)

5.虎跑張寧撰、王澄書聯:“山勢北連三竺去,泉聲西自五雲來。”

6.李叔同紀念館沙孟海撰書聯:“密身淨名與湖山不朽,驚才多藝開風氣之先。” 

7.韬光寺集宋之問詩門聯:(傳系駱賓王所作)“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

8.陳毅寫蓋叫天墓聯:“燕北真好漢;江南活武松。”又一副吳湖帆鶴頂格嵌字聯:“英名蓋世三岔口;傑作驚天十字坡。”(蓋叫天名張傑英)

9.岳墓前松江女史徐氏聯(陸維钊書):“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

10.廟趙樸初撰書聯:“觀瞻氣象躍民魂,喜今朝祠宇重開,老柏千尋抬望眼;收拾山河酬壯志,看此日神州奮起,新程萬裡駕長車。”

11.湖心亭鄭烨聯(俞振飛寫):“亭光湖心,俨西子載扁舟,雅稱雨奇晴好;席開水面,恍東坡游赤壁,偏宜月白風清。”

12.西湖月老祠集句聯:“願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屬;(琵琶記句)是前生注定事莫錯過姻緣。(西廂記句)”

特別要提一提的靈隱泠泉亭聯,更形成了一組富於哲理、耐人尋味的楹聯系列,受到一代又一代人的傳誦。這種現象在國內其他景區是罕有其匹的。這組系列,自明代董其昌開始一直延續到清末民初,迄今已有400余年。董聯:“泉自幾時冷起,峰從何處飛來?”之後,引來了左宗棠“在山本清、泉自源頭冷起;入世皆幻,峰從天外飛來。”俞樾“泉自有時冷起;峰從無處飛來。”到張載陽“峰巒或再有飛來,坐山門老等;泉水已漸生暖意,放笑臉相迎。”左、俞等聯現已不存,現有石冶棠的“泉自冷時冷起;峰從飛處飛來。”也很耐人尋思。

西湖景區內的佳聯不勝枚舉,它們以特有的魅力與光彩映照湖山。綜觀這些名聯神品,可以得出這麼一個結論:它們不論是自創,或系集句,總是從適時、適地,做到思想性與藝術性的完美統一,以及社會效益等幾個方面來考慮。具體說來:第一是洋溢時代精神,摒棄陳詞濫調;第二是著眼於古都歷史文化,貼合景觀的自然特征與人文特征,防止聯不對景;第三是思想格調高雅,意識健康積極;第四是注重平仄聲韻,符合美學要求;第五是兼顧名人效應,即撰聯者、書寫者的歷史地位與學術地位。以上這五條是否成立,尚請海內賢達方家教正。

(二)根據以上標准,筆者以為下面這類現存楹聯似可調整一下。

1.東坡紀念館內集蘇句聯:

“六橋橫絕天漢上;北山始與南山通。”此聯有意境,也切合環境特征,但“始與”對“橫絕”,詞性、詞義都不協,讀來感到別扭。顯非上品。

2.香樓聯:

“桃花流水深千尺;山色湖光共一樓。”上聯從李白七絕《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句化用,置於友朋聚茗之所,引發的情思與氣氛顯然不協調。且“水深”形容潭水則可,形容流水就難理解了。再“山色湖光”對“桃花流水”,詞組搭配上也經不起推敲。(“山色”湖光“桃花”是主謂結構,而“流水”是偏下結構。)

3.山江湖匯觀亭聯:

“八百裡湖山知是何年圖畫;十萬家燈火盡歸此處樓台。”此聯系明代大家徐渭所撰,似從紹興越王台移植於吳山。工整雅馴,但懸於吳山之巅的江湖匯觀亭上則不甚貼。懸於紹興市內龍山麓甚當,而懸於南望錢江、北俯西湖的吳山之巅,沒有營造出“匯觀江湖”之氣概。

4.雷峰塔聯:

“三吳多少事;一塔古今情。”此聯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符合聯律要求的。但缺少個性,沒有雷峰特征,全國有二三百年歷史的古塔,哪一座沒有“古今情”,用在雷峰可,用在六和、保�m,也未嘗不可。至於把杭州說成“三吳”,無歷史根據。撰聯者引自柳永的《望海潮》:“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柳詞以大帽子套小帽子,落腳在錢塘,尚無大謬,現在,搞出中間一句“三吳都會”,以“三吳”稱杭州,就大謬不然。歷名上杭州是吳越國與南宋的都會,在一個極短暫的時間裡成為吳國的轄地而已。“三吳都會”是柳永《望海潮》詞的敗筆,春秋阖闾的吳國、三國孫權的吳國、五代十國時期淮南楊行密的吳國,其都會均在江蘇省境(蘇州、南京、揚州),這是歷史常識。

5.棲霞嶺牛皋墓石坊聯:

“將軍氣節高千古;震世英名伴鄂王。”此聯據說是徐渭所作。作為題詞尚可,作為對聯,則並不好。它對仗不工,也沒有反映出這位歷史人物的個性特征與歷史事跡。按牛皋於岳飛風波亭冤案七年之後方被秦桧設計在一次飲宴中毒死。愚以為,要說“將軍氣節”“伴鄂王”,用於同時殉難的張憲或更適當。

6.於謙祠生平事跡廳聯:

“雙手扶明光明;一心救國壯山河。”此聯系詹瀛生所撰,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想於祠堂正門或故居大廳更妥。懸於生平事跡廳,未能反映於謙整治黃河、平反冤獄等治績與吏德的整個一生。(於謙的一生是既廉且能、既有文治又有武功的一生。)

二、發掘與充實西湖楹聯文化的幾點建議

為了加厚、加重西湖的文化內涵,發掘與充實景區的楹聯應該是多種途徑之一,而且可行性較大。具體方法,一是發掘舊聯,二是廣征新聯,三是汰除一些劣的與有錯別字的非規范化的楹聯。

關於西湖楹聯,已有多人輯集過。如1921年《西湖楹聯》石印本。1985年陸鑒三先生校補的《西湖楹聯選》(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1986年黃榮初先生編著的《西湖楹聯欣賞》(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蔡見吾先生編著的《西湖楹聯集》(西泠印社出版),以及盛久遠同志的《岳廟楹聯注釋》,都作了很有意義的工作。《西湖志》更是專設“楹聯”一卷(卷21),對現聯與部分舊聯按景點歸納。這許多編著為發掘采選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茲試撷幾聯如下:

1.山林社:“教育及蠶桑,三載賢勞襄太守;追隨有梅鶴,一籠香火共孤山。”作者陸元鼎。上聯記事,下聯抒情。作者如實反映了林啟的治績與杭人對賢吏的去思之情。其對仗之工,平仄之協,猶其余事。

2.蒼水墓:“十九年大志莫伸,可與盟心惟瞿史;千百載孤忠不泯,依然談笑共楊羅。”撰者方義路。此聯分嵌同時代的忠臣義士四人,有厚實的歷史感,楊、羅,即張墓左右侍從人物,與張同時就義者。“依然談笑共楊羅”,頗有英雄浪漫主義情調。

3.三潭印月亭亭亭聯,當年也是脍炙人口的:“翠翠紅紅處處莺莺燕燕,風風雨雨年年暮暮朝朝。”

4.平湖秋月德莺撰聯:“玉鏡靜無塵,照葛嶺蘇堤,萬頃波澄天倒影;冰壺清濯魄,對六橋三竺、九霄秋淨月當頭。”此聯寫景點特色、地理環境,富有情韻。上聯寫湖中之月,下聯寫月下之湖,時、地、景融於一爐,構思巧妙。

5.放鶴亭林則徐舊聯:“我憶家風負梅鶴;天教處士領湖山。”此聯點明林則徐與林逋的特殊關系與撰者當年有遭遇心境,很有特色。

6.西泠印社葉翰仙舊聯:“面面有情,環水抱山山抱水;心心相印,因人傳地地傳人。”上聯描寫孤山的地理特色,下聯寫印社的個人與集體的關系,對偶和諧,遣詞淡雅。“面面有情”,狀山,也表印;“心心相印”,說的是印石,講的是友情,虛虛實實,處理得很好。

7.俞樓舊聯,俞樾自撰:“小築幾間樓,集成難得二三子;比鄰半潭水,清話長臨六一泉。”上聯敘述建樓歷史,下聯講了地理位置與文化情韻。

8.岳廟馮玉祥舊聯:“還我河山,一片忠心唯報國;驅爾異族,百年奇恥不共天。”愛國將領馮玉祥,一生效法岳飛愛國愛民治軍經武之道,此聯寫於外敵侵略國族危難之秋,具有文物價值。

9.三天竺法鏡寺舊聯:“溯當年創建蓮台,秀氣結鹫嶺一派;看此日重新绀宇,祥光開天竺三門。”作者失其名。上聯寫悠久的寺史(前身慧理寺建於東晉鹹和五年即公元320年的幡經院),下聯寫古剎重光後的萬千氣象。

10.弘一法師自撰聯:“願盡未然,普代法界一切眾生,備受大苦;誓捨身命,弘護南山四分律教,久住神州。”在《弘一法師》一書(文物出版社出版)中有影印真跡,也可作舊聯處理,置於李叔同紀念館內。

發掘舊有楹聯,從調查整理入手,先發掘現已失傳的原有精品佳聯。注意在重新書寫時不要抹去原作者的名氏,以示對前人的尊重。

其次是從古代詩人名家歌詠西湖的詩詞作品中撷句成聯,古人稱:“集句”,俗稱“詩對”。集句是我國文學創作的一種特有形式,不能簡單化。它是個再創作,必須慎之又慎。集句約略可分為集納同一作者的律詩詩句;采集不同時、不同代的詩人的詩句;也可集景點關系人物本人的詩句,如風雨亭聯可集秋瑾詩詞句,章太炎紀念館可集章的詩賦句。

集納同一位詩人的詩句,則可從其律詩的颔聯(三、四句)、頸聯(五、六句)中挑選。我國的方塊字與律詩、骈文都有很美的形體與嚴格的美學要求(包括對稱美、韻律美、意境美)。源遠流長,代有名構,詩家門都要求自己的作品對仗工整、詞語典雅、平仄協調、音韻铿锵、含意隽永而又新裁別出。姚雪垠說過,古人的“律詩要求在很嚴格的格律限制中做到平仄和諧、對仗精心,並於對仗中求精策。”所以有人說,五百首律詩中就有一千副對聯。盡可供我們挑之又挑,選之又選。如:“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林逋《梅花》七律);“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楊萬裡《曉出淨寺》詩);“猶憶秋魂哭風雨,故教俠骨重湖山”(龐樹柏《秋俠墓》七律);“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白居易《錢塘明湖行》);“東澗水流西澗水,南山雲起北山雲”,(白居易《寄韬光禅師詩》),“繞郭荷花三十裡,拂城松樹一千株”,(白居易《余杭形勝》);“煙波澹蕩搖空碧,樓殿參差倚夕陽”,(白居易《西湖晚歸孤山寺贈諸客》),“松排山面千重翠,月上波心一顆珠”,(白居易《春題湖上》七律,用於平湖秋月極貼)“明月來投玉川子,清風吹破武林春”,(蘇東坡《次韻曹輔寄壑源試焙新茶》七律,“玉川子”是唐代茶家盧仝的號名,“明月”指團茶。用於有關茶事的景點,無可挑剔。)

又如“地湧半身雲水繞,山開一面金碧浮”,(明代詩人張輿《秦皇纜船石》律詩頸聯可用於寶石山。)“千尋翠色供詩筆,一派湖山作畫圖”,集秋瑾《題潇湘館》詩句,(“翠色”或改動為“翠黛”)都是切合西湖風景的佳對。近代女詩人秋瑾烈士對西湖情有獨鐘,景區內有她的詩作,也能使湖山增輝。

集句中較難制的是將古代不同詩家的名言警句掇合在一起對偶成聯。巧偶天成,有時勝於原偶,更出新意。如西泠印社有清道人集句聯:上聯“天地有正氣”(宋人文天祥《正氣歌》句),下聯“山水函清輝”(晉人謝靈運句),堪稱為集不同時代詩作的范例。昔人余紹宋曾有《寒柯堂宋詩集聯》一書(台灣商務版)順便抄錄數則,以資借鑒。

“一庭花影三更月;(戴復古)千裡煙波萬疊山。(范成大)”“小樓一夜聽春雨;(陸游)虛窗盡日對秋山。(寇准)”“風物澄明新雨後;(孔平仲)樓台高下夕陽下。(歐陽修)”

此外,在當代詩人的律詩中,也可以選到他們的佳句。如蘇步青《游杭州》:“山秀水明今勝昔,莺歌燕舞夏如春。”徐弘道《祭秋瑾烈士》:“一腔熱血丹心在;萬古明湖俠影留。”鄭秋兔《游杭志感》:“堤上清風梳細草;湖邊嫩柳隱鳴禽。”潘裕榮《攬勝西湖》:“一湖煙雨三堤柳;滿眼清波六月荷。”――這些詩對均可作為初選品備專家們集體研究裁定,作為充實西湖楹聯之用。

關於征集新聯,近幾年多次舉辦,效果很好。如六和塔文保所發起的“六和鐘聲”、“六和碑亭”的征聯活動,吳山景區管理處舉辦的城隍閣征聯活動(包括個別邀約撰聯的)等。現在的問題是掌握好評審這一關。在評審機制上,可以邀請文學家、歷史學家、書法家參與評審會,這是因為杭州是歷史文化名城,許多景點原是歷史的、人文的積澱。還可以發動全社會來參與評審,把評委會的決定公布於眾,聽聽廣大人士的意見,這可以避免由少數評委決定的不足。像去年《雷峰塔重建記》碑文在杭報發布征求意見的公告,這種做法值得推廣。

關於汰除劣品,首先要注意那些有錯別字的對聯,這在新置的楹聯上有所出現。雲居山浙江陸軍監獄犧牲烈士紀念亭柱聯:“國步哀危,激起多少驽雲志士;湖山肅靜,萦�h萬千壯烈忠魂。”上聯的“國步哀危”系“國步衰危”之誤。錢王祠大門聯,是清人楊叔怿舊題,書寫者下聯落款“齋”,這個字,實在難解。萬松書院內歐陽誠新撰的對聯,其中一個“必”字,竟少了一點。此類劣品,不論由於撰書者還是技工制作之誤,都是不能容忍的。正同老年公園中的詩詞碑廊一樣,錯字漏字不少,令人生“湖山沾垢,西子蒙羞”之憂。

現在,還出現了上聯、下聯倒置的現象。按漢字書寫規范,豎寫自右到左,橫寫從左到右;上聯在右,下聯在左,這也是日、韓及東南亞方塊字國家所公認的,應該求得一律以符規范化要求。

附陳題外的建議二點:

1.楹聯的書法書體不論舊聯新聯,均憑書家自由,不限簡體繁體。書法是藝術創作,自有它的創作特性,更何況書法發展史上,書體演變時總會有過渡時期的書體傳世,割程(邈)隸之八,取李(斯)篆之八的“八分書”就是顯例;“章草”就是章書發展到草書的過渡期中的字體;鄭板橋的“六分半”書體,隸、行、楷雜糅,非隸非楷,更是別出心裁,自成一體。

2.楹聯書法的字體,如屬甲骨狂草、繁體異體,應加注釋文,幫助解認。釋文一律用簡體楷書,加標點符號,可在聯外設計附加,以求不破壞楹聯形式的藝術風格;如能譯出英、日文文字,則更有利於國外游客的欣賞興趣與中外文化交流,但要慎之又慎,寧缺無濫。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