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蘇州城牆的“變臉史”

蘇州城牆的“變臉史”

日期:2016/12/15 1:21:42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城牆是農業社會統治者進行政治控制和軍事防御重要的屏障。公元前514年,吳王阖闾命伍子胥“相土嘗水,象天法地”,在江南平原上築起了一座規模宏大的土城———阖闾大城,這座大城,史籍認為就是現在的蘇州城。從那時算起,蘇州古城建城已經有2500多年歷史。
  在2500多年的漫長歲月裡,蘇州城牆的模樣幾經變化。這種變化,有表面用材更新的,也有高度、寬度方面的,還有城門式樣變復雜的……
  歷史上蘇州城牆到底是怎樣“變臉”的?一起聽聽我市文史專家徐剛毅的說法。

  土城牆階段(春秋—五代)

  公元前514年修築的阖闾大城周圍四十七裡,辟有水陸城門八座,分別是阊、胥、盤、蛇、婁、匠、平和齊門。
  當時的城是土城,城牆用泥土夯築而成,也就是堆上一層土,再用重物把土砸實;然後再堆一層土,再砸實……據說,當時齊門等部分城門上面,就築起了城樓,可以登高遠眺。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采納丞相李斯的建議,拆除郡縣城牆,銷毀民間兵器,以加強對人民的統治。蘇州城牆因此受到毀滅性打擊,直到漢代才重新修築。所以目前挖掘發現的蘇州城牆基礎,一般只能追溯到漢代。
  隋朝開皇十一年(公元591年),楊素把蘇州城搬遷到城西橫山(今七子山)東麓,到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重新遷回舊城。
  唐乾符二年(公元875年),平定王郢之亂後,蘇州刺史張搏重築城牆,南北十二裡,東西九裡,周長四十二裡三十步。
  到這時候為止,蘇州的城牆一直是土城牆。

  磚頭城牆時期(五代開始)

  隨著時代的發展,土城牆已經難以抵御敵人的進攻。於是,五代後梁龍德二年(公元922年),吳越王錢镠第四子錢元璙重修蘇州城牆,改夯土為磚砌,高二丈四尺,厚二丈五尺,內外有濠(即內外城河),這是蘇州已知最早的磚城。
  在修築磚牆的同時,錢元璙還在蘇州城牆部分區域築了向外凸出的“馬面”,使得城牆凹凸有致,富於變化,更加美觀。

  牆頂增建女牆(南宋開始)

  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金兵南侵,蘇州城遭受很大破壞,城牆經多位知府修治,直到南宋紹定二年(公元1229年)郡守李壽朋重建,蘇州城方才完全恢復,城牆、城坊的布局,在《平江圖》上有明確記錄。
  寶祐二年(公元1254年),蘇州知府趙汝歷在蘇州城牆上增置女牆,也就是城牆頂上連續凹凸的齒形矮牆,作用是在反擊敵人來犯時,掩護守城士兵之用。有的垛口上部還有瞭望孔,可以瞭望來犯之敵。

  城門外增建甕城(元末起)

  南宋德佑元年(公元1275年)元軍入侵。因蒙古人是游牧部落,不喜築城設防,所以下令拆除各地的城牆,蘇州城牆遭到毀滅性打擊。
  元朝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各地起兵反元,官府為抵抗起義軍,又重修城牆,蘇州城牆也得到了恢復,還加厚城牆、加深城濠。
  張士誠占據蘇州的時候,還在各城門口增置月城,即甕城。這是一種半圓形或方形的建築,兩側與城牆連在一起,設有箭樓、門閘等防御設施。敵人一旦進入,城門和甕城門閘一起放下,敵人就成了甕中之鱉,輕而易舉地被消滅,所以被稱為甕城。
  明初蘇州城牆再次大規模修建。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巡撫韓世琦在原先城牆的基礎上改築,高二丈八尺,女牆高八尺。現在能看到的蘇州磚頭城牆及城樓,大多為清初所建,盤門、胥門等部分則為元末所建。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