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頤和園“南遷文物”28日首展 展珍貴文物80余件

頤和園“南遷文物”28日首展 展珍貴文物80余件

日期:2016/12/14 11:11:47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本報訊(記者龍露)發生於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故宮國寶大遷移事件是中國現代文物保護史上一個眾所周知的不朽傳奇,但是鮮為人知的是,頤和園藏的近2500件文物精品也列身於此次國寶遷移的全過程。當年南遷的文物最後回園的不足400件,占當初南遷總數的15%。本月28日,頤和園將在徳和園扮戲樓內舉辦首次“南遷文物”展,挑選了80余件在抗戰前夕南遷避禍的文物將與市民見面,其中近30件是60多年來首次面世。

  頤和園副園長秦雷介紹,此次“南遷文物”展,頤和園管理處籌備了一年時間,展覽將按照當年國寶南遷北返的時間線索,以園藏南遷文物珍品為主,並結合部分珍貴歷史檔案資料,分為奉命南遷、輾轉西南、北返分配、歸園精粹4個部分,反映頤和園650箱2445件珍貴文物,從1933年至1951年為躲避戰亂18年的顛沛輾轉、最後部分歸園的曲折過程。

  商周青銅禮器、明清官窯名瓷、清宮帝後珍玩、1933年頤和園南運古物清冊、1951年頤和園北返文物報告……在正在布展的頤和園德和園扮戲樓內,一件件珍貴的文物似乎在無聲訴說著那段悲壯的歷史。“當年,分三批從頤和園南遷的2400多件文物精品中,主要是青銅器、宋元名瓷、重要書畫和少量精品家具,共裝了650余箱。但最後返回園內的僅有368件,現其他文物大部保存在故宮,另有70余箱在戰亂中滯留於南京。”秦雷說,“今天我們看到的這80余件,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

  秦雷介紹,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日本侵略者鯨吞東北,窺伺華北。1932年秋,故宮博物院開始選提文物,按類裝了兩萬余箱,分五批南遷。當時文物專家提出,在頤和園內還有大量珍貴的青銅器及瓷器、書畫也非常重要,應參與南遷。

  1933年1月,日軍攻破山海關,北平已處於戰火威脅之下。3月,當時的國民政府行政院命頤和園文物隨故宮國寶南遷。自3月至5月,頤和園文物精選2400多件裝箱,共分三批隨故宮國寶一起踏上南遷之路。

  南遷國寶先運往上海存放,1936年底移至南京朝天宮庫房。1937年,國民政府旋即決定將南遷國寶向西南後方疏散。西遷路線分北、中、南三線,頤和園文物主要隨“中路”與“北路”西遷。

  抗戰勝利後,南遷國寶於1947年底運回南京。隨著解放戰爭的勝利,部分隨國寶南遷的頤和園文物於1950年初北返抵京。經點查,此次北返頤和園文物共計983件。1951年,根據當時確定的分配原則,即“有關清代藝術品,如慈禧生活有關之器物,盡量分配頤和園;有關歷史考古器物,可分配故宮方面,補充有系統的陳列品”,共分撥回園326件。此後根據工作需要,故宮博物院又於1953年向頤和園撥交南遷文物42件。這些文物成為頤和園文物收藏的核心組成部分,為當初南遷總數的15%。

 

(來源:北京晚報)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