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粵漢碼頭因粵漢鐵路動工名揚天下;100年後,“鐵軌”、“枕木”將被重新請回漢口江灘粵漢碼頭閘口,喚醒沉睡的城市記憶,為期兩個月的這項改造已於昨日開始封閉施工。
粵漢碼頭位於漢口蔡锷路口,是武漢百余座碼頭的縮影。
1914年,粵漢鐵路武岳段(武漢至岳陽)開工,主持其事的漢粵川鐵路總公所設在日租界的中街(注:今勝利街),為便於公務往來,於此辟為專用碼頭,自此有“粵漢碼頭”之稱,1922年前後用作平漢、粵漢鐵路旅客渡江換乘的渡江碼頭。1936年粵漢鐵路全線通車後,碼頭更加繁忙。
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通車後,成為漢口——徐家棚——青山的輪渡碼頭。2002年建成漢口江灘公園,它變身為“武漢長江游覽”專用碼頭。閘口目前可通汽車,內有“漢口碼頭文化廣場”組雕及四季花圃,有草坪、花徑、長廊,占地約為5000平方米。
新閘口的設計者、湖北省美術院雕塑創作研究室郭雪教授介紹,設計方案抽取鐵路的基本構成元素:鐵軌、枕木、防爬器、道釘等元素,結合江灘閘口的防洪要求及周邊建築、環境特點等,進行整體藝術構型。立柱以芝麻白的花崗巖、青銅鑄件等為主材,高為7米,寬為2.26米,厚3.3米,形成極具個性特點和地域特點的“粵漢碼頭”文化門造型。
武漢楚文化學會會長岳燕青評價,這個閘口用文化元素表現了粵漢碼頭過往的歷史,並與鄰近的碼頭文化廣場浮雕園形成呼應,是對城市百年記憶的一種立體記錄。
市水務局漢口江灘管理辦公室負責人表示,現有的“碼頭文化廣場”景區僅僅只表現了碼頭工人的生活,未能更全面地展現它對交通、城市發展和國家命運中的貢獻。未來,漢口江灘還將通過項目建設,進一步補充、完善城市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