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四省五市爭“炎帝” 山西高平勝在哪

四省五市爭“炎帝” 山西高平勝在哪

日期:2016/12/14 11:21:54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黃河新聞網晉城訊(記者 尚東霞)作為中國文化內涵之一的祖先崇拜,仿佛是五千年歷史長河中的舟楫,盡管若隱若現,卻成為鉤沉歷史的生動索引。中華始祖炎帝到底出生何地?炎帝陵寢到底在何處?成為疑點頗多且至今也無法確證的文化現象,引發了學界和芸芸眾生爭論不休。

湖南省的株洲炎帝陵、陝西省的寶雞炎帝陵、河南省的商丘朱襄陵、山西省的高平炎帝陵都先後宣稱自己是炎帝陵寢所在地。越爭越多,近年來,湖北隨州、湖南會同也加入紛爭。

1993年湖南株洲市請時任國家主席江澤民為炎帝陵題寫了“炎帝陵”陵款,1994年,酃縣獲准更名“炎陵縣”;1996年,寶雞市經國務院批准將益門鄉更名為神農鄉,後又變成而今的神農鎮;2000年,山西省高平市也采取了行動,將羊頭山下的團池鄉更名為神農鎮,並在羊頭山下修建炎帝文化廣場,多次舉辦大規模的炎帝祭祀大典、高規格的海內外炎帝文化論壇。近年來,高平市把炎帝陵修復、開發及炎帝文化保護作為旅游工作重點,進一步挖掘、弘揚炎帝文化,精心打造“炎帝故裡、大美高平”旅游品牌。
 

四省五市爭“炎帝”,高平勝在哪?

——“山西高平境內現存的炎帝寺廟有30余處,因炎帝活動而得名的村地名有20處,保存有北齊以降、下至清代有關炎帝事跡碑記石刻100多通,其數量之多,分布區域之廣全國罕見。” 早在2004年7月,中國先秦史學會在高平舉辦的炎帝文化全國學術研討會上,有專家說,“高平保存有炎帝從出生到死亡完整的活動信息鏈,形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炎帝文化遺存區域體系。”

——這便是高平相較全國各地的優勢所在!
 

上古記載佐證高平是炎帝主要活動區域

很多上古文獻清晰確鑿地記載了炎帝在高平生息活動的古事古跡。西周《逸周書》、春秋時管仲著《管子》《左傳》《國語》《周易》《史記》等都有記載。《山海經》中記載了國人耳熟能詳的美麗傳說——精衛填海,精衛是炎帝的小女兒,故事的發生地發鸠山就在高平境內。

明代音律學家朱載堉曾多次到高平羊頭山考察,寫有《新羊頭山記》,不僅記載了其地理位置、生態環境,還記載有與炎帝相關的歷史文化淵源,不僅是一篇形象優美的游記,還是一份內容翔實精確的方志文獻資料。文中特別提到了羊頭山黍作為中華民族的計量學和音樂學上的特殊貢獻,親自試驗了排黍成尺、累黍成量作為中國度量衡的基准。

在高平市長畛村,有位耄耋老人申思恭,曾記得小時念過的炎帝文書中,有“炎帝上了羊頭山,井子坪處開荒田”的內容。無獨有偶,在湖北神農架發現的漢族詩史《黑暗記》中也提到“神農上了羊頭山,仔細找,仔細找,找到粟粒有一顆,寄在棗樹上,忙去開荒田……”。兩相印證羊頭山為炎帝發明五谷耕種之地。
 

國內現存最早的炎帝陵碑


國內現存最早的炎帝陵碑

高平全市共有文物1574處。其中,國保20處,省保5處,市保113處。炎帝陵便是其中一處國保,位於高平市神農鎮莊裡村,距市區17公裡,占地面積1500余平方米。炎帝陵內有正殿五間,稱謂“五谷廟”,坐北朝南的大殿供奉著三尊銅像,中間一尊即為炎帝。炎帝陵碑現嵌於五谷廟上院東廂房之後牆中央,碑高95厘米,寬65厘米。至今已390年之久,保存完好,是目前國內發現的最早的炎帝陵碑。

1996年夏天,人們無意間在一個叫張晚富的村民家中發現了石碑,中間書“炎帝陵”三個楷書大字,碑刻“明萬歷三十九年(1611年)孟夏吉旦”,落款為“生員申道統立”。石碑的上部還有一塊古舊的木匾,上面用篆書寫著“皇墳亭”三個字。

據村民介紹,東廂房原是一座碑亭,上世紀50年代被張家砌磚成房,石碑也就砌在牆內。經歷文革、破四舊等風波,張家想盡辦法保護此碑,為防破壞,此前,碑前一直懸掛著巨幅毛主席像遮擋,現在,則被黃帳圍飾,香煙缭繞。
 

20處地名與炎帝相關

在高平,有20處村莊名字與炎帝有關——莊裡村(裝殓)、北營村(不應)、換馬村、跑馬嶺、臥龍灣……

相傳炎帝曾日嘗72毒草,嘗了一種叫斷腸草的植物後,肚子疼痛難忍,當到達換馬坡時,已經不能騎馬快走,只能換馬坐轎,所以這個村子叫“換馬村”;而與它相鄰的村子名叫北營村,因為炎帝病情加重,百姓呼喚他時,已經無力回答,叫不應了,後演變了“北營村”;炎帝死後,炎帝的坐騎在北營東邊嶺上不吃不喝,長夜悲鳴,狂奔亂跳,於是此嶺便叫“跑馬嶺”;炎帝去世後,眾人將炎帝屍體抬在一個山溝裡,後人將此溝叫做“臥龍灣”;而炎帝陵所在地“莊裡村”,實為裝殓二字的諧音,相傳炎帝在這裡安葬。

而在距此不遠的羊頭山上有神農廟,神農廟裡供奉著炎帝塑像,牆上的壁畫描繪了炎帝的傳奇故事,存有國內唯一的神農炎帝夫婦古畫像。神農城位於山頂;城下有泉二眼,左泉清,右泉白,相距10多米,長流不斷;泉水澆灌著坡下的五谷畦,相傳炎帝就是在這裡種五谷,五谷畦就是中國原始農業生產的第一塊試驗田。
 

悠久傳承源遠流長的民俗

“四月八,神農活,炎黃子孫都記著,祖先種地全靠他”這首民謠在當地廣為流傳,高平人認為四月初八是炎帝生日,每年都要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和廟會。

當時河南河北等地趕來祭祀,舊俗有“走揚州,下漢口,不如五谷廟裡當社首”的說法。這種廟會形式的祭祀,內容豐富,通常第一步是上祭擺供;第二步迎太子,有樂器演奏和鑼鼓表演;第三步是祭奠,主要內容是宣讀祭文。之後舉行文藝活動,演唱當地戲劇、踩高跷、跑旱船……古代敬祖拜祖的民風民俗一直流傳至今未有改變。

高平當地,還廣為流傳著炎帝首開“日中為市”商業活動的傳說,這是中國最早以物換物的貿易交換活動,相傳中午時分,人們聚焦在一起,以物換物,各取所需。

高平過年時在正月初二要舉行盛大的祭牛活動。現在五谷廟東北角殿還供奉著馬王、牛王,稱牛王殿。這種民俗還殘留著農耕年代的動物崇拜。

高平的年俗活動中還有一項很重要的蒸羊,同樣是把炎帝時代的羊圖騰發展到了極致,過年家家戶戶蒸面羊,以圖吉利。民間婚喪嫁娶,禮金稱“禮洋”,原為“禮羊”演變而來。

時至今日,羊圖騰崇拜還可從高平方言中可見一斑——高平第一人稱“我”發音是“咩”,可考證是羊叫聲演變而成。這在全國是絕無僅有的。
 

陵廟宮祠、石碑遺址眾多

 

中國清代高平百裡百廟,至今仍能看到34所炎帝廟。主要有炎帝高廟、炎帝中廟、炎帝下廟,炎帝行宮和寢宮等 34處,其中炎帝中廟建築規模宏大。廟內的太子祠是元代建築,整個大殿巧奪天工,沒用一根大梁,全部為八角形藻井式建築風格。
 

炎帝中廟


各處廟內都保存有大量石碑,約100多通。這些石碑有兩個特點,一是內容上都記載炎帝功績,二是時間跨度長,從魏晉至清末民初,縱跨中國歷史1500多年,表達了當地對炎帝的敬仰。2001年,羊頭山上發現一塊唐代石碑,這是目前發現最早的記錄炎帝信息的石碑——文中有“此山炎帝之所居也”內容。同時記載了炎帝在此嘗百草,種五谷始創農耕社會的相關內容。

 

以炎帝陵為中心的周邊區域,遍布了大量神農炎帝遺址遺跡,主要包括北魏石窟、神農城遺址,白清二泉,神農井,五谷畦,祭天壇等。羊頭山在隋朝之前已成名立聖,周邊數百裡,遍布著遺址遺跡、陵廟宮祠及民間傳說。
 

炎帝行宮


專家考證高平炎帝文化具有史詩性、密集性、物證性特征,很可能為原發地

2004年7月,中國先秦史學會在高平召開炎帝文化全國學術研討會,邀請中國歷史研究所所長張豈之、山西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劉毓慶等參會,與會代表對高平的炎帝文化遺存甚為震驚:  

從文獻記載來看,沒有任何一個地方,像高平這樣,有如此集中的關於炎帝的記載;從方志碑刻來看,沒有任何地方像高平有如此大面積、大批量的關於神農氏的資料;從民俗信仰來看,沒有任何地方像高平有如此普及的祭祀廟宇與祭拜活動;從生態環境來看,沒有任何地方比高平更具文明之巢的功能與更適宜黍稷的生長;從考古發現來看,沒有任何地方比此地擁有更早更多的粟作農業遺址。

高平因其炎帝文化具有史詩性、密集性、物證性,很可能為原發地。

博大深厚的炎帝文化文物資源不僅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平市可持續發展的寶貴資源。

近年來,高平市先後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對炎帝文化遺存作了保護、修復、開發工作,並積極對外宣傳和弘揚炎帝文化,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績。將以炎帝陵、羊頭山為核心,以炎帝廟遺址、農耕文化產業園、炎帝文化苑、炎帝公園為節點,打造一個炎帝尋祖朝聖旅游區。
 

炎帝陵大木構架基本完工


2013年,在海內外社會各界的熱情支持下,高平市啟動了炎帝陵修復保護工程,目前,炎帝陵各大殿大木構架已基本完工,周邊炎帝行宮、寢宮、中廟等建築群也已同步修繕。

開發炎帝文化雖起步晚,但動作大。無疑,2015年國慶節炎帝陵的對外開放和2016年炎帝出生日四月初八的全球公祭活動舉辦,將會大大推動“炎帝故裡,大美高平”的建設步伐。

(來源:黃河新聞網)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