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昌鎮位於巫山縣境內,“小三峽”之滴翠峽口北上10千米處。大昌始建於晉,已有1700多年歷史。歷代都是郡縣治地,清康熙年間廢縣並入巫山縣。大昌境內地勢復雜,山巒陡似城垣,峽谷窄如走廊,“上扼巴蜀,下控荊襄”,從春秋時代楚、夔、巴蜀之爭到三國時期的夷陵之戰,從明末張獻忠起義軍三過大昌,到清初“夔東十三家”義軍抗清,大昌均是兵家紛爭戰亂之地。
1986年,在大寧河大昌的李家灘河床附近,一農民涉水過河,腳底下除溜圓滑膩的卵石外觸到一件什麼硬硬的東西,撈起一看,好重一個罐罐,抱到政府經人鑒定,原來是一個商代銅尊。這種古代盛酒用的大型祭器,高42.8厘米,口徑41厘米,重達1.5公斤。其造型與花紋、圖案,都與中原一代古文物相似。1964年,大寧河漲大水,在大昌雙堰塘附近就曾沖出來兩個戰國時期的編鐘。此外河中灘邊地裡,還發現了許多帶有中原特征的文物。
那麼這些文物到底是商周由中原帶來,還是本地冶煉鍛造而來?考古專家更多地傾向於後者。因為從大昌鎮東壩遺址、洋溪河遺址、雙堰塘遺址、七星遺址、劉家壩遺址等處發掘情況來看,都發現了火道、窯塘、作業坑等西周陶窯的遺跡。這些遺址全分布於大寧河沿岸,陶窯直接建於平地,這說明土著巴人鐘情於大寧河,那些青銅器都是本地冶煉鑄造而來。眾多的實物和史料使考古學家和地理學家產生這樣的推測:大寧河流域流經的這塊得天獨厚不可多得的大昌盆地,是巫巴山地閉塞險惡環境中最理想的人類生存之地,莫非有可能是曾經的巴國首府?
防火牆保古鎮平安 鵝卵石河灘……青石板路……石磚砌成的石拱門……把門石獅子……城牆拱出的老槐樹……口含長煙桿的老者……大昌古鎮的外觀只要深深一瞥,便會給人留下一種強烈的滄桑感。
大昌鎮為大寧河第一大鎮,也是三峽庫區淹沒搬遷的第二大鎮。據《巫山縣志》記載,大昌古城格局在明成化七年(1471年)至清道光四年(1824年)長達300多年的時間裡通過增修、補修、重修,均在斷斷續續地發生變化,後來在清初與“湖廣填四川”移民高潮之間才得以成形及穩定。不過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大昌古城的選址和構建,不能不算是巴蜀發展史上的一個奇跡。
古城坐落於長江支流大寧河北岸一沖積扇形平壩上,東、西、南三面環水,適大寧河於此形成弓狀形,城址選在凸出的頂端,位置以南門近河岸。這樣就形成了南門通河流對筆架山,西門通西壩對崗家嶺,東門通東壩對核桃山,北對白雲山的環狀帶圓的城池格局。
大昌古建築還有十分惹眼之處。如果你隨便登上一幢房屋的高處朝四方望去,你會看見每座緊緊相挨的戶與戶的房屋之間,都修有一道青磚砌成伸出屋檐高出層頂一半多的一尺多厚的防火牆,梯級形的風火牆檐角飛翹,展翅欲翔,猶如古代官帽兩側上下抖動的帽翅。記得中央電視台有一檔節目中曾向選手考問大昌的這種“牆翅”是作什麼用的,許多選手回答不出來。古城歷經1700多年至今仍保存完好,看來這阻隔火勢的防火牆功不可沒。防火牆下當然是屋檐,這些屋檐也十分特別,全是雙層,雙檐的最大優勢在於比一般屋檐要長出許多,有利於通風采光。大昌的防火牆、雙檐建築都引起中外人士極大的興趣。
溫家大院的建築絕活 溫家大院在大昌素稱“溫半頭”,意思是說家族勢力、房屋規模都非同小可。溫家大院始建於明末,建成在清初,建築面積有5600平方米,四合大院建築群,造型精巧,錯落有致,俨然大昌古城的縮影。溫家大院大體上分為三部分。臨街為門廳,三大間,大門旁一左一右兩扇小門,所謂“雙扇對開”。
溫家大院整個木構系統唯正廳使用了抬梁其余大部為穿逗,正廳為九架式抬梁結構,梁架皆用抬擔托墩、角背、雀替、掛落雕刻圖案,以承重,以美化,以抬梁跨度之大,粗壯之美,排列之氣烘托大廳莊嚴、神秘的氣氛,構成一大建築特色。
溫家大院精妙之處在於保留傳統大格局的前提下,積極調整內部功能、方位、次序、空間、排列、結構等方面的重組,打破常規與模式,使人於產生某種怪異感覺的同時又不感到別扭,稍頃即會心地接受認同,感到身居正廳空間特別寬敞,舒暢,且又不失肅穆、溫馨之氣,營造了一種置於此境此地的古民居獨有的藝術效果。這在封建營造法式制度最為嚴厲的清代中前期,無疑是一種大膽的創造。
作為大昌古城的“溫半頭”,溫家大院的建築、地位和影響均不可小觑。除溫家大院,沿北向緊挨著還有好幾家同樣蔚為壯觀又各具特色的宅院。有的天井上建涼亭,有的正廳空間用料更顯粗大,氣氛更顯凝重,有的於“大同”之中又有“小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