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建築的歷史和現狀
東陽市是一個有著1800多年歷史的古老城市,自唐以來,東陽人在興學、重教、舉士的過程中,出現了許多名門望族,許多氣勢恢宏、富有特色的大宅院相繼出現,史載唐代馮宿、馮定宅第馮家樓“朱欄畫檻”,南宋喬行簡、葛洪等家族盛極一時,到明清,盧宅盧氏、巍山趙氏的府第更是蔚為大觀……它們記載著歷史的風雨和我市人民的建築智慧,有著十分重要的欣賞價值和研究價值。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市古建築遭到了嚴重破壞。據市房管局調查,東陽明代以前的建築已基本絕跡,明清和民國時期的建築也已所剩不多。現有的古建築總數有1000多處,建築面積在30萬平方米左右,這和建國初期登記在冊的數字已相去甚遠。
二、近年來我市古建築保護情況
我市古建築保護目前主要有以下兩種模式:
一是所在村自行開展保護。這種“誰使用誰保護”的方式理論上最為合理,但在實際中,由於古建築產權不清或產權分散,給保護管理工作帶來了極大困難。有些古建築經過數代傳承,難以確定產權歸屬;有些分屬幾戶,保與拆,修與不修難以形成統一意見……
二是房管局對古建築,特別是祠堂、廳堂等公房進行保護。從2005年開始,該局在國有公房的產權性質不變的前提下,鼓勵民間對祠堂等古建築進行合理利用、維修和保護,該局在日常管理和辦公經費結余中劃出一些資金支持維修活動,並對整個維修過程進行監控。截至目前,房管局合計修繕竣工祠堂、廳堂108個,共補助資金76萬元,帶動民間資金800多萬元。為了擴大東陽古建築的影響力,提高古建築保護意識,該局經過2年多的努力編輯出版了《東陽祠堂》一書,它是目前省內第一部關於市(縣)區域祠堂建築的書稿,具有較高的文化價值、建築價值、藝術價值、史料價值。目前該書已被評為“金華市第十七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三、我市古建築保護工作存在的問題
(一)保護古建築的責任主體不明確,缺乏一個專門機構。古建築公房部分由市房管局管理;核定為文物保護單位的古建築由市文物管理辦公室負責日常監管;有的古建築由村委管理,還有很多是產權私有的。責任主體不明確,部門協調配合很難形成合力,事倍功半。
(二)東陽舊城、舊村改造對古建築造成了破壞。東陽市作為1800年歷史的文化名城,現在城區已幾乎見不到古建築。農村還有為數不多的古建築,但隨著農村改造力度不斷加大,古建築不斷遭到破壞。
(三)古建築保護意識不強。有一些部門對古建築保護工作重視不夠,有的鎮鄉街道保護力度不夠,許多村民認為與己無關。
(四)政策扶持力度不夠,特別是資金補助不夠。古建築數量多,維修規模大,所需費用較高。目前只有房管局利用自身經費作為“誘引”,帶動集體或私人資金開展古建築維修建設。因為資金匮乏,很多古建築雖列入了文物保護點,卻年久失修破敗不堪。
四、開展古建築保護的必要性
古建築是我國自然與文化遺產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很大的研究和利用價值。目前,古建築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廣泛關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保護和發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優秀傳統文化”,“村莊治理要突出鄉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保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同時,《國務院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也特別強調:“要把保護優秀的鄉土建築等文化遺產作為城鎮化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黨中央、國務院的這些明確要求,為我們做好鄉土建築保護和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持。因此,對古建築進行保護開發利用,是事關新農村建設、構建和諧社會、推進文化傳承發展的大事,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五、開展古建築保護的可行性
(一)我市古建築數量依然可觀。通過調研發現,如巍山、虎鹿、黃田畈、紫薇山等地的古建築規模較大,氣勢恢宏,如果能進行科學修繕復原,可顯我市百工之鄉風采。
(二)鎮鄉街道及農村的保護熱情高漲。近年來,房管局收到要求修復和保護古建築的信件多達300余封,足以說明這一點。從數次調研情況來看,絕大多數村民,特別是各村負責人都對古建築修繕及開發表示了極大的熱情,紛紛希望進入第一批保護試點,盡快開展修繕工作。
(三)我市正大力開展農村“兩美三治”工作,而古建築的修繕工作可以成為一個突破口,加大政策扶持和資金投入力度。
五、對古建築保護工作的建議
(一)形成相關機構,制定相關制度。明確“政府主導,民間參與”的古建築保護思路,建立保護和開發利用古建築的專門機構。盡快制定出台《東陽市古建築保護利用管理辦法》,明確古建築保護的政策、原則和措施。
(二)將古建築保護和開發利用工作相結合,創造旅游資源,挖掘草根文化。古建築是重要的文化遺產,也是重要的旅游資源,科學實施古建築旅游既可以擴大我市文化影響力,也可以回籠資金用以保護古建築。如我省的烏鎮、西塘等古建築群經過維修利用,已取得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在旅游開發上,建議把古建築旅游資源作為一個整體看待,統籌安排開發項目,與我市已有的旅游格局相對接,選擇資源價值高、地域組合好,具有代表性和吸引力的古建築旅游資源作為試點,優先修繕開發。同時積極豐富旅游線的鄉村民俗內容,如宣傳一些當地名人轶事,編排一些具有特色的農村地方戲,增加古建築旅游的文化內涵,如邵飄萍同志、李德生將軍的故事,廈程裡的“十八羊角”戲等等。
(三)充分安排古建築建設資金,以保護修繕古建築為突破口開展舊村改造,搞好“兩美三治”,同時積極發揮市民對古建築保護的熱情。要建立“政府主導、集體自籌、社會參與”的古建築保護資金的籌措機制,市政府要將古建築保護經費納入財政預算,村集體要根據自身財力,合理安排一定的資金用於古建築修繕。同時要創造條件積極鼓勵、引導社會資金參與古建築的保護,通過政策引導和支持,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古建築保護事業,采取捐資、募捐等辦法,籌措資金修繕保護古建築,形成政府資金、民間資金共同投入的良好局面。
(四)加大保護古建築的宣傳力度,全民參與促進保護。充分利用報刊、電視等媒體,在全社會形成“保護古建築,人人有責”的輿論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