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規范發掘 科學保護 共享成果

規范發掘 科學保護 共享成果

日期:2016/12/14 11:50:24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3月2日,江西南昌漢代海昏侯國考古成果新聞發布會暨《五色炫曜——南昌漢代海昏侯國考古成果展》開幕式,吸引了200多媒體人和近千名早早預約先睹為快的觀眾。隨著私印、木椟奏章和金餅墨書文字的三重鐵證,圍繞墓主的各種猜測塵埃落定,4百多件精品文物亮相京城,海昏侯墓考古工作向社會交出了一份嚴謹科學而又精彩的成績單。

  5年,1800多個日日夜夜;勘探面積100萬平方米,發掘面積1萬平方米;發掘各類珍貴文物1萬余件……未來,還將有持續數十年的考古和保護工作。一連串數字的背後是考古工作者先進的理念、科學的保護技術、嚴謹的精神和甘於寂寞的默默付出。

  與社會公眾普遍關心海昏侯墓究竟有哪些寶貝不同,考古工作者在5年前因為被盜而開展搶救性發掘之初,並沒有急切地直奔主墓“挖寶”,而是將關注點放在這座全國罕見的大型漢墓將會為漢代列侯埋葬制度的研究提供難得的資料。於是,在一份科學的考古工作路線圖指導下,海昏侯墓的整個發掘不急功近利,不浮躁,耐住性子,在可控的狀態下有條不紊地進行。全面勘探、先墓園結構後主墓發掘,計劃周密、目標明確,帶著課題思路開展。

  國家文物局高度重視,將其列入重點考古項目,明確提出“一流的考古工作、一流的保護工程、一流的展示工程”的要求。在主墓發掘啟動之初,即派出專家組,以世界遺產的標准指導考古發掘和文物保護工作,為今後大遺址保護展示提供科學依據。全國范圍內相關領域文物保護專業力量雲集於此,10余家合作單位跨學科合作,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成為檢驗和展示我國最高考古和文物保護水平的一個重要平台。

  針對主墓發掘可能出現的發掘對象編寫具體工作方案,並做出詳細預案;注重多學科的介入和高科技手段的應用,建立起海昏侯國遺址的地理信息系統;三維數據掃描及時准確記錄和提取文物信息,實現了發掘現場全程數字化、影像化、科學化;采用全新方式對墓壁進行永久性加固,並利用數碼技術對墓室進行復原,為展示利用提供科學依據;考古發掘現場與文物保護井然有序,實驗室考古及時細致。

  南昌西漢海昏侯墓的發掘實現了考古發掘和文物保護的成功結合,這種模式和經驗對今後的考古工作無疑具有標本意義,也反映了我國田野考古的發展方向。

  另一方面,海昏侯墓也成為考古成果及時回饋社會,惠及民眾,考古讓文化遺產活起來的成功案例。在發掘過程中,考古工作者即通過集中發布階段性成果、關鍵工作節點媒體直播、電視媒體及時跟進拍攝紀錄片、公開講演、與考古工作同步在當地舉辦展覽、進京展覽等多種方式向社會大眾及時展示考古成果,讓公眾參與其中,更加直觀地了解海昏侯墓的工作進程。發掘期間,經常忙得顧不上吃飯睡覺的領隊楊軍,還擠出時間先後在不同城市進行了數場面向社會大眾的專題講座,場場爆滿。海昏侯考古成為自去年11月以來,牢牢占據各媒體頭條位置,吸睛無數。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文化遺產不是束之高閣的古董、秘不示人的“寶貝”,而是直接關系民生幸福指數的文化大餐。只有讓人民群眾更充分地享受文化遺產保護成果,更廣泛地參與文化遺產保護,才能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肩負起保護民族文化遺產歷史重任!(秦  榛)

 

(來源:國家文物局)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