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園林意境與傳統文化

園林意境與傳統文化

日期:2016/12/15 1:12:49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從中國文化發展的歷史經驗來看,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文化的發展,要想立於不敗之地,就要勇於吸收,敢於繼承,善於交融。什麼叫傳統文化?我們要有新的概念,人類昨天社會實踐活動所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對於今天而言,都是傳統文化;今天人類社會實踐活動所創造的文明成果,對於明天而言,也是傳統文化。其實,人類在自己的發展中,從來不曾把傳統文化拋棄,無論是從中國早期華夏文化的形成直至達到兩漢文化的高峰,還是盛唐文化受到西域、印度文化的影響而發揚光大,無不表明,只有勇於吸收,才能發展,只有敢於繼承、善於交融才能最終真正成為自己文化的主人。

 

中國園林始終要講內在的延續,一種藝術形式的產生及被容納,需要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其中包括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習俗、倫理道德、審美習慣等,構成了潛在的深層文化結構,深鎖於民族的心理和精神之中,調節和制約著民族文化的發展和外來文化的介入。

 

今天我們來討論這個問題,可大可小,現我們就小的來說中國園林中的傳統建築,中國傳統園林具有鮮明的民族代表性,同時又和中國傳統文化緊密相關,以下就以中國傳統園林建築為例進行探討。中國傳統園林建築,從早期上林苑阿房宮到後期圓明園頤和園蘇州園林無一例不是以山水林泉之樂為設計的基本思想。遵行儒家孔子所說知者樂水,仁者樂山。將大自然美好的環境引到居住的室內與建築之中,將山林自然的意趣滲透到家居的空間與環境之中。這是古人對詩一般境界的追求,幾千年來可謂一以貫之。清朝有個文人錢渌曾說造園如作詩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後呼應……”就是說,環境設計應像對詩、畫那樣,應該刻意追求詩情畫意的藝術境界,如承德避暑山莊,就有康熙三十六景和乾隆三門三十六景,這些就是按照各自和意境的不同而命名的,如:百萬壑松峰建築,就因近有古松,遠有巖壑,風入松林而出瑟瑟的濤聲而得名的,詩一般的環境,情景交融,觸景生情。再如拙政園的扇石亭,雖僅一幾兩椅,但一借東坡居士的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佳句,就營造出高雅的情操與意趣。中國園林的環境設計不僅有自然山水的形式美,而且升華到詩情畫意的境界美。作為建築的空間,則與嗅覺、聽覺、觸覺也都有著關系,既同一空間,因風、雨、日照情況的不同,也有印象大為的不同。如拙政園的留聽閣――留得殘荷聽雨聲;聽雨軒---即取雨打芭蕉之意;離宮中的南山積雪亭,這是透過春、夏、秋、冬時令的變化,雨、雪、霧、晴等氣候變化來全面加以觀賞。紫氣春霞,鶴聲送來枕上。其設計思維與聽覺相關,納於頃之汪洋,收四時之爛漫,日竟花朝,宵分日夕。其設計理念又與時間的變化相關。這種以求詩的意境美的設計思想和中國傳統文化密不可分。

 

傳統園林古典中式風格,重視的是展現中國傳統文化對禮數的講究,在形式上整齊劃一,層次井然,追求空間方圓規矩和秩序,裝飾嚴謹渾厚,在莊重典雅的背後內蘊著封建社會的善和美,藝術和典雅、懷古和現性、心理和倫理、信仰和宗教等文化內容。中國園林美的原則有三條:立意――意念先行,以形取神;創新――承先啟後,破舊立新;活用――適身合用,靈活生動。這實際上強調的也是老莊的哲學思想,也是中國山水畫的表現意境。

 

 

內美與建築的融合創造了中國傳統園林的東方美,這種東方的精美與中國建築內的裝潢與魏晉的逸士思想是一致的,潤美雅麗的裝潢風格,中國美學思想特點之一是索求與相關的可理解為審美境界,指人對環境審美達到某種精神狀態。禅學認為:心為萬物之本,美是心所產生的幻象。要讓人產生幻象即要求設計之物達到內容與形式的統一。設計師在表現上,通過物質構成體注入某種觀念和形態,喚起視覺感知的能力是優於語言的,明清以前的裝潢受印度佛教藝術的影響,又融合老莊藝術的浸沉,外包裝看上去十分潤厚,色彩也是暖色的多,充分表現了逸士的自然、想象天宇的意境,這就說明當時的裝潢簡樸、內美,注重莊園文人美與佛學的博大超我的結合。進入明清以後,藝術主要重在表現,以趣為主,重個人之情,表現個人的美學展覽,生活和藝術是一致的,中國園林就成了真正的現代藝術。中國傳統園林從靜美變為動美,從修生變成露富,十分氣派,不但豪華之美,中國傳統園林也與日盡美,虛實相映,互相生輝,文者隨性而雅,商者附庸風雅。

 

意境中,客觀事物精粹部分得到了集中處理,達到了情景交融,能牽動人的某種情思,某種體驗,某種聯想。清代一位學者說過,一個好的園林與其令人愛,不如使人思

 

在中國傳統藝術中講究均衡和內在的節律,中國藝術中有所謂疏可走馬、密不透風的布局法則,強調變化中的均衡,這既符合科學上相對的原理,也符合藝術上形式美的規律。這在中國的傳統園林構圖中得到印證,動與靜,疏與密,多樣統一,賓主呼應,虛實相生,縱橫曲直,黑白對比,重疊交錯等傳統構圖法則中也屢見不鮮。中國傳統園林繼承了傳統文化的精粹,突破了自然主義和形式主義的片面性,創造了不少規范化的程式,這些師法自然,來源於生活但又經過千錘百煉,概括而又多變的程式是一種經過高度提煉的美的精華,是積澱了內容要求的形式之美。正因為如此,它才具有無窮的生命力。

 

當然,我們也在不斷受到外來文化設計思想的沖擊,同樣從中受益匪淺。我們相信,在這種世界規模的文化交流與競爭當中,凡是我們民族確有的長處,決不會喪失,只會發揚光大,再就是,傳統文化的影響,一直伴隨著中國園林的成長,事實上,藝術家和設計師的創作靈感,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賴本身文化與藝術的修養,這種修養,又直接來源於自然、社會和歷史知識的吸收。學習自然,傳承歷史,創造未來社會,這本身就是人類改造自然、發展社會的主旨。

 

中國傳統文化離不開易經和儒道釋這個主干,是因為它們各自擔負著自己的使命,相互交叉作用,共同維持著這個社會的平衡和穩定。

中國傳統文化對於中國社會發展,影響是巨大而又深刻的。用之於政治,可以治國安邦,譬如中國歷史上的盛世,都是內用黃(帝)老(子),外施儒術的結果;用之於經濟,可以富國強兵,譬如管仲使齊國成為春秋五霸,就是陰陽文化和道家哲學的實踐結果;用之於軍事,可以百戰百勝,譬如中國的軍事家,從孫子到諸葛亮,都是陰陽學家;用之於個人,可以修身養性,譬如老莊的無為哲學,貫穿於中華文化始終,使一代又一代的中國士大夫,或者知識分子中的大多數,實踐著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信條;用之於社會,可以安居樂業,譬如儒家的天命論,一向被統治者奉為正統,道家的無為觀,一向被統治者視為至寶,就是因為它們一貫提倡知足常樂,使人人在社會上自安,從而帶來整個社會的安定;用之於科學,可以見微知著,譬如許多科學家的發現與發明,都曾經受到易經文化的影響,西方人萊布尼茨的二進位制的發明,美籍華人楊振寧和李政道的弱相互作用宇稱不守恆定律的發現等等,都有《易經》的影響;拿來用之於中國傳統園林,可以美輪美奂,猶如中國水墨山水繪畫的寫意和抒情、中國書法藝術的出神入化,都曾經和正在陶醉著無數的世人;精美絕倫的中國園林都曾經使世界為之傾倒……這就是中華文化的偉大和妙用,用它來解釋宏觀世界,可以知道,宇之表無極,宙之端無窮;用它來闡述微觀世界,可以明白,一尺之捶,日截其半,萬世不竭。

 

我們的前人創造了昨天的傳統文化,我們正在創造明天的傳統文化,傳統文化曾經成就了人類文明發展史上一個又一個輝煌,它也必將對人類不可能終止的文明發展,繼續發揮著巨大的、無處不在的影響。傳統文化之對於我們今天的中國園林,如魚得水,須臾不可分。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