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
古建築都凝結著先民的智慧,是地方歷史文化演變和發展的見證。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農村
古建築保護工作長期被忽視,且無保護手段,文物時常被盜,處境堪憂。
以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為例,臨川區有34個鄉鎮,110萬人口。臨川自古以來文化底蘊豐厚,人才輩出,是著名的“才子之鄉”。區內農村
古建築十分豐富,有樓、台、亭、閣、園等70多處,古祠堂、橋梁、書院113處,有清代名臣李绂故居,也有饒漱石、李井泉、游國恩、蕭滌非、鄧從豪等近現代名人故居,也有朱德和蔣經國在臨川工作的住所。目前,該區有文物保護單位176個,其中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兩個、市級14個、區級160個,這些文物保護單位以農村
古建築居多,占61%,散布在廣大農村地區。近10多年來,大多數農民從
古建築中遷入新居,大部分
古建築無人管理,年久失修,風雨飄搖,屢遭偷盜,一些有價值的文物已經消失殆盡。例如,騰橋鎮鄧坊村明清
古建築“道裡民居”一扇雕刻精美、栩栩如生的窗戶,能夠賣到幾千元,成為盜竊者觊觎的目標。去年12月,河埠鄉油頓村被盜一棟
古建築的門牌價值兩萬余元。近年來,臨川區有90%以上的
古建築被盜,有的還多次被盜,文物損失巨大。
為此建議:各級文物保護部門要研究制定相應的保護措施,各鄉鎮派出所要及時和文物部門溝通,掌握管轄地的文物數量和構成,成立
古建築保護隊,建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巡邏制度。進一步明確
古建築保護的政策、原則和措施,使
古建築保護和開發利用得到有機結合,創造出豐富旅游資源。鼓勵引導社會資金參與
古建築的保護,通過政策引導和支持,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
古建築保護,形成政府資金、民間資金共同投入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