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原始建築
日期:2016/12/15 1:09:40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中國建築之原始,究起自何時,殆將永遠籠罩於史前之玄秘中。“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蔽風雨”[1]。此固為後世之推測,然其所說穴居之習,固無疑義,直至今日,河南山西一帶居民,穴居仍極普遍。宮室與穴居可以同時並存,未必前後相替也。
殷商以前,史難置信,姑集所紀。黃帝(公元前27 世紀頃?),“邑於涿鹿之阿。遷陟往來無常處,以師兵為營衛”,當時顯然未有固定之城郭宮室[2]。至堯之時(公元前23 世紀頃?),則“堂崇三尺,茅茨不剪”[見注2],後世雖以此頌堯之儉德,實亦可解為當時技術之簡拙。至舜所居,則“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見注2]。舜“賓於四門,四門穆穆”,初期之都市已開始形成。“禹卑宮室,致費於溝�M”[3],則因宮室已漸華侈,然後可以“卑”之。
至殷代末年(公元前12 世紀頃),纣王廣作宮室,益廣囿苑,“南距朝歌,北據邯鄲及沙丘,皆為離宮別館”[4]。然周武王革命之後,已全部被毀。箕子自朝鮮“朝周,過故殷虛,感宮室毀壞生禾黍”而傷之[5]。其後約三千年,乃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予以發掘,發現若干建築遺址。其中有多數土築殿基,上置大石卵柱礎,行列井然。柱礎之上,且有覆以銅�U摺F渲腥舾紗χ�木柱之遺炭尚宛然存在,蓋兵亂中所焚毀也。除殿基外,尚有門屋,水溝等遺址在。其全部布置頗有條理[6]。後代中國建築之若干特征,如階基上立木柱之構架制,平面上以多數分座建築組合為一院之布置,已可確考矣。
與殷末約略同時者,有周文王之祖父太王由原始穴居之情形下,遷至岐下,相量地畝,召命工官匠役,建作家室宗朝門庭,詠於《詩經》[7]。
周文王都豐,武王都鎬,在今長安之南。《詩經》亦有賦此區域之建築者[8]。
據《詩經》所詠,得知陝西一帶當時之建築乃以版築為主要方法,然而屋頂之如翼,木柱之采用,庭院之平正,已成定法。豐鎬建築雖已無存,然其遺址尚可考。 文王於營國築室之余,且與民共台池鳥獸之樂,作靈囿,內有靈台靈沼,為中國史傳中最古之公園[9]。
成王之時,周公“復營洛邑,如武王之意”[10]。此為我國史籍中關於都市設計最古之實錄。
都市之制:天子都城“方九裡,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後市……”[11]。蓋自三代以降,我國都市設計已采取方形城郭,正角交叉街道之方式。
[1] 《易・系辭》。
[2] 《史記・五帝本紀》。
[3] 《史記・夏本紀》。
[4] 《史記・殷本紀》。
[5] 《史記・宋微子世家》。
[6]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安陽發掘報告》。
[7] 《詩・大雅・文王之什》。
[8] 《詩・小雅・祈父之什斯干篇》。
[9] 《孟子・梁惠王上》。
[10] 《史記・魯周公世家》。
[11] 《周禮・考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