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清東陵景妃園寢被盜12件文物全部追回 被盜細節披露

清東陵景妃園寢被盜12件文物全部追回 被盜細節披露

日期:2016/12/14 11:11:05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清東陵被盜細節:盜墓者用電動工具挖出1米深坑

  “清東陵景陵妃園寢”圖

  新華社北京1月13日電(記者姜潇)針對日前網傳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河北省遵化市清東陵景妃園寢被盜一事,記者13日從國家文物局獲悉,案件發生後,國家文物局立即通報公安部,並派專門督察組赴現場督辦。

  目前,公安機關已抓獲相關涉案人員,追回12件被盜文物。13日上午,國家文物局就此事約談了唐山市等屬地政府和管理機構,要求查明被盜原因,徹查管理責任,全面徹底逐一整改。

  2015年10月31日,清東陵景妃園寢康熙溫僖貴妃墓被盜。11月1日10時,國家文物局接報此案後立即通報公安部。當日,國家文物局督察司有關負責同志帶隊趕赴現場,督辦案件查處。

  據了解,案件發生後,按照公安部指示,遵化市公安機關將其列為重點案件,全力偵辦。11月7日,被盜的12件文物已全部追回,抓獲涉案人員8名,1名在逃。目前案件仍在繼續偵辦中。

  國家文物局督察組有關負責人13日表示,該案暴露出清東陵安全工作存在諸多漏洞和問題,反映了屬地政府和管理機構法制意識淡薄,安全管理水平差,執法工作不力等問題。

  1月13日上午,國家文物局約談了唐山市、遵化市人民政府及清東陵管委會,指出清東陵發生溫僖貴妃墓被盜案件及暴露出其他嚴重的文物安全問題,事實清楚、依據充分、問題嚴重、性質惡劣。明確要求有關單位要高度重視,繼續深挖暴露出的諸多問題,全面篩查,徹底逐一整改;將案件懲處到位,震懾犯罪;盡快對被盜文物采取必要的科學保護措施。

  位於河北遵化市境內的清東陵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體系最完整的古帝陵建築,1961年被列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位於陵內的景妃園寢,建於康熙十五至二十年間,內葬康熙四十八位妃嫔。溫僖貴妃,鈕祜祿氏,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病逝。據相關資料記載,溫僖貴妃墓穴曾於1929年兩次被盜,珍貴文物被盜走。

  相關閱讀:

  清東陵被盜細節:盜墓者用電動工具挖出1米深坑

清東陵被盜細節:盜墓者用電動工具挖出1米深坑

  “清東陵景陵妃園寢”券位圖

  日前,有網帖曝出2015年10月31日凌晨,位於河北遵化的清東陵景陵妃園寢被盜。據知情人士透露,當晚有保安發現陵墓被盜,目前公安機關已抓獲7名犯罪嫌疑人,追回12件被盜文物。

  為了把這伙盜墓賊的工具用途弄個明白,重案組37號(微信ID:zhonganzu37號)探員特別請教了中國盜墓史研究學者倪方六老師,據他分析,這伙盜墓賊對清東陵景陵妃園周邊環境特別熟悉才敢下手,從現場的作案工具判斷,盜匪極其專業。

  據重案組37號(微信ID:zhonganzu37號)探員掌握的最新消息,盜墓者引來園寢附近農業灌溉電力,利用電動切割工具在地面打了1米多深的坑,然後打通地宮石壁,再用潛水泵將地宮積水抽走。盜匪在地宮中盜出鳳冠、朝靴、衣物、被褥等物。

  被盜景陵妃園寢內葬48嫔妃1皇子

  現實版的“盜墓”和小說裡描述的一樣嗎?昨日下午,在清東陵景陵東側的東溝村,多名村民稱,2015年10月31日凌晨4時許,景陵妃園寢被多人組成的盜墓團隊盜挖,陵墓內的陪葬衣物及首飾等被盜,“院內被挖了個很大的洞,現在還沒填上,外人不能進入。”

  公開資料顯示,景陵妃園寢是清代內葬人數最多的妃園寢,內葬49人,其中包括貴妃1位、妃11位、嫔8位、貴人10位、常在9位、答應9位、皇子1位。

  昨日國家文物局相關負責人對此表示,清東陵景妃園寢被盜案發生後,國家文物局當天通報公安部,並派人現場督辦,並就此事約談了唐山市、遵化市人民政府及清東陵管委會。據悉,目前公安機關已抓獲7名犯罪嫌疑人,追回12件被盜文物。

  揭秘:

  盜墓者用電動切割工具挖出1米深坑

  2016年1月1日出版的《康熙帝陵歷史之謎》一書中,圖文披露了此次景陵被盜案。該書由唐山人徐鑫撰寫,此前曾連續出版有關香妃墓、乾隆陵、慈禧陵等多本著作。昨晚,徐鑫向重案組37號(微信ID:zhonganzu37)探員證實,其對書中內容真實性負責。

  書中稱,2015年10月31日,景陵妃園寢中溫僖貴妃地宮再次被盜。當天凌晨4點多,當盜匪正在作案時,被看守人員發現並報警,盜匪見事情敗露,丟下作案工具逃之夭夭。隨後趕來支援的保衛人員在現場發現,盜匪及作案工具相當專業。

  書中稱,盜洞位於溫僖貴妃寶頂西側月台下,洞口被盜匪用草木掩蓋。據書中現場圖片顯示,盜洞長1米,深1米左右,切口工整。有接近東陵管委會的知情者透露,盜洞往地下挖下一米後,又橫向挖掘1米,打通地宮石壁,通入地宮內部。“盜洞口用干枝籐蔓遮擋,即使路過也很難發現”。

  景陵妃園寢是清代內葬人數最多的妃園寢,內葬49人,其中包括貴妃1位、妃11位、嫔8位、貴人10位、常在9位、答應9位、皇子1位。衛星地圖顯示,園寢內共有49個寶頂,共分7排,南側較大,北側較小,大致東西對稱。“寶頂越大說明妃子等級越高。”當地村民稱。

  據清代陵寢和後妃的研究學者徐廣源微博介紹,園寢內從南往北,前四排基本為妃、嫔,後三排依次為貴人、常在、答應。其中,被盜的溫僖貴妃寶頂位於第四排中間靠右位置。溫僖貴妃是景陵妃園寢內埋葬的唯一一位貴妃。

  書中稱,盜墓者使用的作案工具包括對講機、防毒面具、高筒水靴、潛水泵、電纜、簡易鐵管制蜈蚣梯子等。

  “盜墓者將園寢西面附近農業灌溉電力引來,利用電動切割工具在地面打了1米多深的坑,然後將盜洞橫向通往地宮,打通地宮石壁,利用潛水泵將地宮積水抽走。”書中稱,盜匪在地宮中盜出鳳冠、朝靴、衣物、被褥等物。盜案發生後,抓住盜匪7人。根據盜匪交代,地宮內還有一些遺落的陪葬品。

  “盜墓賊受驚逃跑時,還丟下了溫僖貴妃朝靴。”據接近東陵管委會知情人士介紹,在京陵妃園寢圍牆外,盜匪匆忙逃跑後留下了一些作案工具及被盜物品。徐鑫書中亦配有多張現場圖片證實,並稱“現場還發現一些骨殖”。

  盜墓裝備

  ——對講機

  盜墓者盜墓時通話為了隨時了解同伙的情況,在以前剛有pp機的時候,盜墓者就將其引入到盜墓活動中作為溝通聯絡的工具,此後,盜墓者開始使用手機,但由於不少墓穴很深,信號接收受到影響,因此對頻的對講機目前是盜墓者們聯絡的首選工具。

  ——防毒面具

  這個的使用可以追溯古代盜墓,當時的防護面具裝備叫做“面衣”,也有盜墓者使用手絹等蒙住口鼻。因為古代墓穴中屍體腐爛會產生沼氣等有毒氣體,不少古人下葬時也會伴有防腐爛的物品,長期在地下便會形成“墓毒”。

  為了防止被墓毒所傷,古人盜墓時,會先將狗、雞等動物放入墓洞,觀察他們是否死亡,古人盜墓前,一般先要放氣,既是將墓毒排出,而隨著戰爭的爆發,來自戰場的防毒面具被盜墓者們引進到盜墓活動中,以此來防范墓毒。

  ——潛水泵

  由於地下容易滲水,因此墓穴中伴有幾十米的水是常見情況,尤其是帝王墓,一般都會挖得很深,滲水的情況也就更普遍,如果不能處理水的問題,就會容易引起塌方,這是古今盜墓者都會遇到的問題。水泵對於盜墓者來說不一定是隨身裝備,但就像滅火器一樣,是應急的裝備,目前是盜墓最好的時候,天冷土都被凍住了,是最不容易塌方的時期。

  清東陵被盜亦或是管理缺位?

  重案組37號(微信ID:zhonganzu37)探員咨詢陵墓保護方面的專業人士了解到,從管理技術上講,陵墓看守包括人防、物防、技防和狗防四個方面,人防是指巡邏巡視,物防是指相應的保護措施,技防則指相關的探頭等檢測設備,清東陵遭盜,很有可能是這四防不到位。

  盜挖古墓最高可判死刑

  根據《刑法》第三百二十八條盜掘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罰金;

  如果“盜掘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的”或者“盜掘古文化遺址、古墓葬,並盜竊珍貴文物或者造成珍貴文物嚴重破壞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據悉,清東陵1961年被列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來源:新華社)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