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碉樓遺址

碉樓遺址

日期:2016/12/15 15:04:18      編輯:古代建築

  西藏碉樓遺址共有數十處,均於13~15世紀建造,具有明顯的軍事防御性質。山南地區隆子縣為保存西藏碉樓遺址數量最多的地區,主要有格西村碉樓遺址、曲吉扎巴碉樓遺址、列麥第四村碉樓等。碉樓建築最密集的區域是山南地區洛扎縣與措美縣交界的邊巴鄉境內,加查縣的諾米村碉樓遺址為西藏保存最完好的早期碉樓建築遺址,乃東縣射窮村碉樓遺址亦是保存較好的碉樓遺址之一。除西藏境內保存有碉樓建築外,四川西部高原的廣大藏族地區也有廣泛分布,如阿壩地區的馬爾康、黑水、大小金川、汶川等地;甘孜地區的康定、丹巴至岷江上游一帶。
    格西村碉樓  位於隆子縣三安曲林鄉格西村以西約4千米處的公路北側。碉樓基本保持原有的形制氣勢,牆體為石砌,殘留四層,牆體殘高約9米,各層之間殘留有木梁痕跡。東面為兩層門,寬1米,下層高3.5米,上層高6米。牆體厚約1.6米,四面射孔呈上下交錯狀,孔為梯形,高0.8米,下寬0.5米,上寬0.4米。
    曲吉扎巴碉樓  位於隆子縣境內,與仲噶爾曲地寺相距約200米。遺址的石築牆體保存較好,厚約1米,殘高約35米。遺址現存7層,層高4~5米。各層均有采光亮窗和射孔、瞭望孔。碉樓遺址平面結構為長方形,各層之間原橫設木梁、木枋等,上置樓板,現均已損毀,僅余構件殘部及柱洞。
    列麥第四村碉樓  位於隆子縣境內,與其南側山脊上的羊孜頗章遺址隔河相對。碉樓牆體用片石砌成,頂部多已塌毀,現存高度約15米。頂檐部周飾邊瑪草,檐角有圓木雕獅一對。碉樓共七層,各樓層之間原為木梁構築,上置木枋,再鋪設木制樓板,各層皆有木樓梯上下通達。現僅存梁、枋殘段及柱孔,余皆不存。最上三層辟有采光窗、射孔及瞭望孔。
    邱多江碉樓群  位於曲松縣邱多江鄉西南者隴村。在邱多江河的西岸高台地上,由南向北分布三座碉樓,具有可相互聯絡、掩護的特點,以西、南方向為主要的防御方向。位於者隴村內及其東北方向的碉樓均為石砌牆體,其中一座為五層,高13米,平面呈狹長方形,南壁上有凸出牆面的石腳蹬,碉樓東、西兩側牆體上分別辟有射孔及瞭望孔。另一座由主樓及附樓組成,高12米,主樓四層,門辟於東面,樓內平面為長方形,向上逐漸窄小,壁上有石腳蹬,碉樓東、南、西三面設有射孔及瞭望孔。附樓緊鄰主樓北牆,僅存西、北兩壁牆體,平面呈“L”形,殘高5~8米,西牆長2.7米,有上、下兩個長方形射孔。北牆已坍塌,殘長5米,無射孔遺跡。另一處為城堡式碉樓群遺址,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34米,東西寬40米,建築面積1 360平方米。建築群四角建有角樓,中央設有中心碉樓,現除東牆外,其余三面保存較好。建築群內各角樓及牆面碉樓的四面牆體上均有射孔及瞭望孔,形制大小不一。碉樓群內部設有數道縱橫相連的護牆及生活用房遺跡,其牆體皆為石砌,護牆上多辟有射孔,房屋殘牆上也有壁龛等設施。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