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木雕工匠的藝術之夢
日期:2016/12/14 11:38:52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小兒麻痺症留下後遺症,癡心木雕改變人生
余俠和走路一瘸一拐,這是小兒麻痺症留下的後遺症,這也影響了他的一生。初中畢業後,余俠和跟著一個東陽木雕師傅學起了手藝活。學手藝是當時不少人選擇的人生道路,至少能養家糊口,還能有一定的社會地位。東陽是木雕之鄉,木雕產品暢銷各地,木雕師傅技術精湛,余俠和跟著師父學了一年半左右的時間,便出師自己當了師傅。對於那段學徒生涯,余俠和記得很清楚,當記者提問時,隨口就說出了時間點。他說:“雖然過去三十多年,但木雕改變了我的人生,很難忘記當初的人和事。”
梳妝台、花床、臉盆架,木雕產品在日常生活中用量很少,余俠和最初的工作和普通木工師傅差不多,都是哪戶人家需要木工了,他就去上門做工。簡單的衣櫃、櫥櫃他能應付,需要精美雕刻的家具,他更是使出渾身解數,把家具做到精益求精。
2000年以後,金華掀起了保護古文物的浪潮,各地都在搶救古建築。古建築大都是木質結構,而牛腿是其中重要的構件。但許多都出現了毀壞、被盜等情況,亟需修補。余俠和看中了這塊市場需求,慢慢地開始轉型。
“我自己慢慢摸索,到各處的古建築參觀,然後結合自己多年的經驗,總結雕法。”余俠和說。經過十多年的摸索,余俠和的雕功已經非常成熟。作品先後被用於金華多處古建築。也受到了古董收藏界的認可。有一個義烏的古董商人,在農村收購了一只牛腿,而牛腿都是成對的,他找到了余俠和,希望余俠和能根據這一只進行配對,經過對這只牛腿的仔細研究,余俠和成功地進行了配對,古董商人非常滿意他的作品,覺得已經達到了原作品的水平。
今年4月,余俠和雕刻的牛腿作品《鳳凰映牡丹》獲得了中國(浙江)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銀獎。《壽中添祿(鹿)》獲得中國木(竹)雕優秀作品銀獎,金華(磐安)工藝美術精品展覽會銀獎。
獨自摸索,傳承古法木雕技藝
牛腿是古建築中雕畫構件的重點,剛開始它的主要功能是支撐屋頂出檐部分。牛腿由撐拱演變而來,撐拱能解決力學問題,卻無法達到人們的審美要求,而牛腿雕刻精美,很好地結合了支撐功能和美學,成了古建築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金華許多古建築都保留著精美的古代牛腿,像義烏市的‘黃山八面廳’,還有雅畈鎮的一些古建築,這些地方我都去過很多次。”為了更好地提高雕工,為新作品提供思路和創意,余俠和走訪了許多古建築。
牛腿在房屋的高處,觀賞者從下往上望去,能看到牛腿的三個面。從牛腿底下看到的狹窄側面最關鍵,它連接著正反兩面,既要考慮整體布局,起到連接作用,又要內容豐滿,言之有物。牛腿都是成對的,每一對都有本身的寓意在其中。具有吉祥寓意的動植物經常出現在牛腿上,有些則是“故事型”的牛腿,反映社會人文活動。余俠和指著一對牛腿跟記者說,古代有文武科舉,這兩只牛腿表現的是考生出門趕考,家人送行的場景。
前段時間,余俠和參加了非遺傳承的培訓班,木雕作為傳統工藝,在數字化時代受到了極大的沖擊。電腦雕刻成了許多人的首選,余俠和這樣的純手工打造一對牛腿,從選材到完工,需要一個多月時間。而用電腦雕刻用時短,成本自然下降,更重要的是,只要設定一個程序,可以無限快速地復制。但是電腦雕刻也有它的局限性,做工粗糙,藝術性差,大量同質化產品造成沒有升值空間。純手工雕刻的牛腿慢工出細活,獨一無二的精品受到了收藏愛好者們的追捧。
市場化是傳承古代技藝的最好途徑,除了古建築,牛腿的用量很小,一般家庭裝修並不需要。為了推廣木雕產品和技藝,余俠和在古子城租了一間小店面經營牛腿,店面雖小,卻承載著余俠和的希望和未來。
余俠和以前在網上開過店,由於缺乏電商知識,網店生意很差,前幾天,婺城區舉辦了殘疾人電商微店運營培訓。余俠和聽到消息後馬上報名參加,他希望通過系統地學習電商知識,把網店作為產品的展示窗口,把木雕產品傳播出去。 來源: 婺城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