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獅文化已形成獨具中國特色的藝術形象

獅文化已形成獨具中國特色的藝術形象

日期:2016/12/15 1:18:04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獅子並非產自中國,卻被中國人視為瑞獸,其造型和紋飾自然也被視為祥瑞紋樣,經過近兩千年的演變與升華,已形成獨具中國特色的藝術形象,並積澱了豐富的吉祥文化內涵。

    西漢長安城宮殿曾豢養獅子

    中國的獅文化源於何時?為什麼會成為中國人熱愛的吉祥物呢?中國的獅紋是如何演變的?

    眾所周知,獅子主要分布在非洲大陸和亞洲的印度等地,生活於開闊的草原疏林地區或半荒漠地帶,是最大最凶猛的貓科動物之一,居於食物鏈頂端,堪稱萬獸之王。漢武帝時,張骞出使西域,首次開拓絲綢之路,“殊方異物,四面而至”。據《三輔黃圖》卷三記載,西漢長安城建章宮旁的奇華殿,豢養有獅子。東漢時,班超經營西域並再次打通延伸了絲綢之路,獅子從西域進入中國才開始載入史冊。《後漢書·西域傳》記載:“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年),(安息國)遣使獻師(獅)子、符拔。”《後漢書·班超傳》也記載:“是歲貢奉珍寶、符拔、師(獅)子。”安息國相當於今伊朗。“符拔”又寫作“桃拔”,但已不知是什麼動物,後人以為是天鹿(即天祿)或辟邪獸。而獅子的形象則十分明確,自從中國人見到真獅子後,便被其威猛無比的形象所吸引,把它視為瑞獸,並造其像而傳其神。

    唐代石獅取代神獸鎮守帝陵

    但早期的獅子造型難辨雌雄。現存年代最早的獅子寫實雕像,是山東嘉祥武氏祠的東漢石獅子,為走獅形象。而四川雅安高頤墓前的石獅為這一時期的代表作,造型為虎頭獅身,昂首闊步,莊嚴威武,沉實敦厚。獅子雕像的出現,證實《後漢書》的記載所言不虛,但東漢帝王陵神道上未見獅子雕像,只有麒麟、天祿和辟邪。

    到了三國、兩晉和南北朝時期,由於佛教的盛行,獅子的形象頻頻出現在陵墓神道上和佛窟浮雕中。這個時期石獅的代表作是江蘇南京一帶的帝王陵石獅,造型多為昂首邁步前進狀,與東漢石獅類似,但形體更碩大,氣勢更恢弘。北朝的石獅則體量較小,造型寫實,呈現西域風格,且造型逐漸從立式轉向蹲式。佛窟浮雕中的獅子形象,以麥積山石窟中第133窟內西魏造像碑上的“神王踏獅”浮雕為代表作。

    經過魏晉南北朝的演變,盛唐石獅徹底取代了天祿、辟邪等在帝王陵石雕中的主導地位,以萬獸之王的形象呈現在世人面前,其蹲式造型更加中國化,對後世石獅雕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如陝西乾陵的石獅高度均在3米以上,姿態雄偉,氣勢非凡,寓寫實於裝飾,有極強的視覺沖擊力,堪稱石獅雕刻的巅峰之作。同時,唐代石獅還打破了以往雌雄不分、左右難辨的樣式,以“牡牝有別,左雄右雌”的對獅擺放形式,確定了中國式獅子的形象和擺放方式。這種形式的開山之作是陝西唐睿宗橋陵的石獅,其特征是牡獅(雄獅)居左“卷鬣”,牝獅(雌獅)居右“披鬣”。所謂“牡獅卷鬣”,是指雄獅頭部至肩部飾以螺旋式卷毛,而“牝獅披鬣”是指雌獅濃密的鬃毛從頭部延伸至胸前和肩部。這種區分雌雄的造型方式到後世又增加了其他元素,一般在雄獅的右前爪下或兩爪之間增加一個繡球,在雌獅的左前爪下或兩爪之間增加一幼獅。

    陵墓石獅漸消失 鎮宅守門成主流

    宋元石獅的特點是從陵墓神獸向鎮宅神獸過渡。這一時期除帝王陵墓之外,寺觀、祠堂、住宅、園林中也出現了很多石獅雕刻。多精雕細刻,較之前代石獅雕刻更具裝飾性,如石獅身上雕有項圈、鈴铛、绶帶等裝飾。

    到明清時期,陵墓石獅已逐漸退出歷史舞台,而與宮殿建築、官府建築、民間建築緊密結合,成為廣受青睐的大門守護神。此外,銅質獅子造型也開始流行,其中最有名的是北京故宮太和門前的一對銅獅。這對銅獅子鑄於清乾隆年間,歷經數百年仍栩栩如生。

    獅子的形象,還出現在陶瓷、絲織品、家具、玉器等器物上。早在西晉時期,民間就流行使用青瓷獅形燈座插燭照明,唐代有青瓷“胡人馴獅紋”扁壺,長沙窯褐彩注子上有模印貼花獅紋,五代耀州窯青瓷上出現了雙獅追逐嬉戲紋樣,開後世獅戲類紋飾之先河。

    入宋以後,“獅子戲繡球紋”開始盛行,時稱“獅球紋”,如宋代定窯白釉瓷盤上有印花“獅球紋”。這種紋飾在元、明、清三代依然流行,構圖上有“雙獅戲球”、“三獅戲球”等。

    獅子盡管是外域的產物,但自進入中國後,其形象經過中國傳統文化近兩千年的洗禮,無論是造型還是內涵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其形象由原來的威猛強悍變成大眾喜聞樂見的吉祥紋樣,與世界各國的獅紋有明顯的區別。其文化內涵也與中國傳統文化緊密結合,吉祥寓意豐富多彩,這些內涵有的源於獅子的形象,有的源於諧音,有的與外來文化有關。

    雄獅象征社會太平 雌獅象征子孫綿延

    早期的石獅用於鎮守陵墓,後來又用於鎮守大門,雖然位置變了,但吉祥功能未變。人們希望用獅子的威猛氣勢降魔驅邪、守衛宮殿、護家鎮宅,體現出人們祈求平安的心理。中國式的對獅形象,雌雄有別,內涵也不一樣。雄獅居左玩弄繡球,象征江山永固、社會太平;雌獅戲弄幼獅,象征子孫繁衍、綿延不絕。

    獅子最早時寫作“師子”,且“獅”與“師”諧音,人們便用諧音手法,借“獅”喻“師”,創造出“太師少師”紋樣。在古代官制中,有太師、太傅、少師、少保,是輔助天子的高官,官至極品,位列三公,故“太師少師”紋樣有祝願官運亨通、飛黃騰達、世代高官厚祿之寓意。同樣用諧音手法,人們將獅子和蓮花燈組成一種吉祥紋飾,稱之為“連登太師”。獅子配以绶帶的紋樣,則寓意官至太師。此外,雄獅頭上的“卷鬣”也有寓意,“卷鬣”數量越多,表示主人的官位品級越高。一品官或公侯等府第門前的石獅,頭部有十三個螺旋式卷毛,謂之“十三太保”。一品官以下的官員府第,其門前石獅的螺旋式卷毛要逐級遞減,每低一品就要減少一個。

    “雙獅戲球紋”、“三獅戲球紋”等表示喜慶,和舞獅表演寓意相同。有人認為,“雙獅戲球”舞蹈表演,是人類生殖儀式的象征,寓意生生不息、家族繁衍不絕、社會繁榮富強。大獅子與眾多小獅子一同嬉戲的紋樣,寓意多子多孫、人才輩出。“九獅圖”則寓意家族興旺、富貴吉祥。

    正因為有了這些文化內涵,使獅紋從漢唐時期就融入傳統吉祥紋飾中,成為獨具中國特色的藝術形象。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