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最大的“文物醫院”(展館新氣象)(圖)_中國文物網-文博收藏
日期:2016/12/14 21:34:15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上海博物館文物保護科技中心裡,工作人員正在進行文物保護修復。
如何科學、有效地保護好這些珍貴文物,已經成為社會各界長期關注的焦點。近日,上海博物館文物保護科技中心在滬落成。據悉,該中心為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文物保護科技中心。
不少全球領先的文保設備在此亮相。如用於清洗文物的國內第一台雙模激光清洗機,具備安全可控、最大限度保護文物的顯著特點;國內功率最大的計算機斷層掃描儀從德國引進,能清晰檢測到文物內部的細微結構;還有高精度恆溫恆濕紙張分析室、高光譜檢測儀、熱釋光測定年代儀、離子色譜儀等,讓文物保護、文物修復、科技考古、古代工藝技術研究應用等工作站到了新的起點。
如子仲姜盤,這是春秋早期用於盥洗的青銅器,工藝精湛,最令人叫絕的是盤內裝飾的立體小魚、蛙、水鳥等小動物不僅造型生動,而且每一個都能在原地作360度旋轉。它們是如何焊接的?長期以來都說不清楚,令各路專家十分困擾。日前,上博文物保護科技中心運用X-CT機對其中一條魚的內部結構進行了檢測,發現有一個榫卯結構的部件鑲嵌在魚的腹部,揭開了多年未解的謎題。
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介紹,自2007年以來,有關部門批准多批中央和地方財政資金用於配備18台(套)大型科學儀器設備、保護修復裝備和研究配套設施,大幅度提升了上海博物館科研創新能力和文物保護修復的基礎條件。上海博物館在1958年設立文物修復工場,並於1960年增設文物保護實驗室,專職從事館藏文物保護和文物修復工作。多年來,上博開展了一系列的文物科技保護專項研究,並修復了館內外大量各種文物,被國家文物局認定為館藏文物保存環境重點科研基地和可移動文物修復資質單位。
據介紹,未來,在規劃中的上博東館還將設置開放式的文物保護修復陳列,通過現場展示方式,展現書畫裝裱和青銅、陶瓷器修復的工藝過程,觀眾隔著玻璃可以直接觀看文物修復的實際操作,學習文物保護修復知識,提高文物保護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