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西擴,為古城留出一片天

西擴,為古城留出一片天

日期:2016/12/14 21:42:54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99古建網Mg N8E3edL#P6m6N

轉自蘇州古建網99古建網 Lv$Q4y)iy*G

8mqql6{(^g#]f0

I8jG-|A1g~)Ka0 99古建網PtwZHTp-Dk8e

1959年,蘇州解放後第一份具有總規性質的城市規劃——《蘇州市城市規劃》出爐。這個被專家稱為“具有裡程碑意義”的規劃中,“把蘇州建設成為工業城市、地區政治經濟中心、游覽花園城市和太湖風景區”的藍圖激發了姑蘇兒女創造美好新生活的熱情——99古建網\*\C$ns'~Z2X

1r9|l*M wjF050年前說過的話今日應驗,那是預言家的神奇;而50年前的規劃,能成為今日的事實,則靠的是幾代人的堅持。在順著新中國成立後蘇州第一份總規性質的城市規劃——1959年《蘇州市城市規劃》上下追尋時,先賢專家們的遠見卓識,蘇州人創造美好新生活的熱情和信心逐一浮現。99古建網 De F]7R-Mw"a5v|

@7py+y%sLc0要生產,也要生活

!T{#Bm9U'@!~3i0 99古建網? \"i0["Vc

生產、生活,這是城市規劃需要明確的兩個最主要的城市功能,但當我們逐個翻開歷年的城市規劃時,會發現由於時代的不同,這兩者往往會輪番出任A角和B角。99古建網.U(R5M,r(h!a iNe"v&E

m w-j8B6l*p0解放初期,百廢待興。 1954年由市建設局編制的蘇州建設規劃,顯示出先生產、後生活的思路,規劃確定了建設公園化城市的功能分區、修築環城馬路以及三元坊至南門的道路,設想逐步把蘇州從消費城市改造成生產性公園化城市。99古建網8QrGt5^

99古建網F!J-r"H@^FZ{)H{

而此前的規劃,偏重於滿足城市日常生活的需要。這要追溯到1927年,由當時的蘇州市政籌備處組織制定的《蘇州工務計劃設想》,用市建設局副局長邱曉翔的話來說,這是近代蘇州市第一個比較完整的城市規劃設想,也是第一個按照現代城市的功能要求來整理市政設施的規劃,由著名建築學家劉敦桢主持編制,借鑒了歐洲城市規劃的理念。

,z"vV.q{N}2]0 99古建網3w.b2Nx8Y!M

有意思的是,該規劃中地名還是吳縣,圖名卻已改為“蘇州”。邱曉翔說,這是因為當時正准備設立蘇州市區,工務計劃也是因此而編制的,打比方來說,蘇州好比一個荷包蛋,原來全是吳縣,1928年設市,中間有了個“蛋黃”;1930年,“蛋黃”打散了,“蘇州市”又撤並歸入吳縣。99古建網,\} F9xr6Q

"jJye"B\.S4t3M0在這份規劃設想中,蘇州的第一期工程內容為整理舊市區街道、河道、建築物,建設公園、菜市場、公廁等設施。設想很細致,例如關於整理街道的標准,是考慮“如何可以便利交通,如何可以保持安寧與康健,如何可以增進美觀”。從當時所繪的“交通形狀圖”來看,分甲、乙、丙、丁四個等級的道路,其中甲、乙兩類為干道,甲等道路最寬闊,兩邊有人行道,各可容兩人輕松並行,中間可容兩輛小汽車、一輛黃包車並行,而丁等路只可容兩輛黃包車並行,兩邊各可供一人行走,寬度相當於甲等路的三分之一再多些。99古建網:p&q3\1S1P#]

99古建網 lQp_ {[[ wn4]P

另一個具有裡程碑意義的規劃出現在新中國成立十周年之時——1959年由蘇州市人民委員會編制的《蘇州市城市規劃》,這也是第一次出現“城市規劃”的名稱。與前面兩個規劃都不同,生產與生活的分量已經不相上下,規劃要求通過擴建或疏浚,改善鐵路、公路、水路以及場、站、路、橋、碼頭條件,也要求每年新建住宅11到16萬平方米,3年內要完成棚戶區改造,以滿足人們的居住要求。規劃的設想是“把蘇州建設成為工業城市,地區政治經濟中心,游覽花園城市和太湖風景區”,市規劃展示館館長唐榮壽說,現在的蘇州已成為經濟發達城市、長三角中心城市、歷史文化名城、旅游城市,正與50年前的規劃一一對應。

vxCS!ld!b0 99古建網] UN u J'Vh

改舊城,擴新城

+a3w0GHE Su7B0

0qi J[r2ki0解放之初,破舊立新成為主流思想,而遺留著大量明清建築、街巷狹窄的蘇州古城顯得越來越不適應。邱曉翔說,蘇州也有過要拆城牆、拓馬路的想法和舉措。但如果古城一拆,蘇州珍貴的文物、建築必將滅失。

9oNDK2h|0

@z T M#~-Y [ o(|-f0在這裡,還是要提到1927年的《蘇州工務計劃設想》,“保存老城,向西擴建新城”的思路最早源於此。在該規劃中,將蘇州分成了三期,一期在城內做文章,第二期工程是沿古城西北向城外陸墓(現名陸慕)、虎丘、寒山寺和沿運河至橫塘作半圓形擴展,以阊門、新阊門為中心,布置放射式街道;第三期工程以古城區及新市區為核心,以波紋式向外建設擴展區。

Kt6r7C p.s*l^0

R6g/wIcd\;E"x @+Vc0開辟新城區的思路一經提出,就為保護古城留出了廣闊天空。1959年的蘇州城市規劃延續了這一思路,城市規劃區域范圍向西擴張,直至吳縣等地區,規劃用地由19平方公裡擴大至32平方公裡。規劃圖中,還在浒墅關、吳縣南面以及現在的高新區一塊,劃出了專門的工業用地。

KQ1I-h0[ V0 99古建網#ap Zj@ F"_4l

蘇聯專家則在這一基礎上進一步細化,設想在舊城西部開辟道路網。早在1958年,中央建築工程部首席顧問薩裡捨夫和什基別爾曼、庫維爾金3名蘇聯專家就來到蘇州,幫助制定城市規劃。他們花了3天時間,赴楓橋、橫塘、天平山、靈巖山、石湖及市內實地考察,並參觀部分民用建築,對蘇州城市規劃提出了原則性意見。 1961年,薩裡捨夫又協助蘇州市城市建設局擬制了舊城改建中的道路規劃,近期為5到10年,遠期為10年以上,其中,在舊城西部要開辟經緯各4條路的新區道路網。99古建網(N a2ex_Xp,Nzo

p)@WNC&qp2x`0由於生活安定,城市人口增長迅速。保護古城,控制人口的思路開始產生。 1956年《蘇州建設規劃(草案)》中提出:城區人口控制在28萬以內,其余13萬人逐步移至城外。1959年的規劃進一步明確,城市人口控制在33萬(含郊區3萬以內)。“堵疏結合,救了古城”,唐榮壽說。這一思路此後也被沿用,於2003年6月1日起實施的《蘇州市歷史文化名城名鎮保護辦法》中提出,古城內控制居住人口的目標為25萬人。如今,戶籍總人口已超過600萬的蘇州市,通過多種途徑松動人口後,在14.2平方公裡的古城區內將居住人口控制在了30萬。

l6W2_8Ll t0 99古建網ji!F^ wG;[

“全城鳥語百花香”

~k8KK8k g,h%H#v0

&l(g D)a"H;EJoIy01960年1月1日,蘇州市園林化遠景規劃展覽會在怡園開展。雖然我們在采訪中沒能找到當時展出模型,但“園林風景”卻是解放後的十來年中,為歷次規劃中都不曾忽略的城市特色。

t/h7d V@8A0

v"q.b]u7f)d N&b01956年編制的《蘇州建設規劃(草案)》中,對城市綠化就提出了設想。當年,市綠化隊在長船灣城牆墾地0.26公頃,植樹育苗,綠化古城牆。1959年的規劃中進一步明確,“市區擴建、新建城東、城南、城西、城北公園以及石湖大型公園,各小區及街坊建小型公園。 ”太湖風景區的雛形在這時出現,是“由光福、天平、靈巖、石湖、東山、西山等組成太湖風景區”。

-s}H'C;q0 99古建網f3k)Z#Q!F&\v*k

1960年的《蘇州市城市建設八年規劃》中,將蘇州城市性質確定為“生產性的風景園林城市”,認為,工業是一個城市的經濟基礎,必須不斷發展,蘇州有比較有利的條件,在科學文化方面可以更快發展,同時蘇州的園林及美麗的太湖風景區得天獨厚,所以蘇州要建成一個擁有現代工業、較高科學文化水平和風景秀麗的社會主義工業、文化、園林城市。規劃中還用了一首詩來形象地描述城市建設的目標:“工業生產大發展,各行各業齊向上;姑蘇城市園林化,房屋建築造樓房;交通工具現代化,道路成網寬又暢;生活電氣煤氣化,自來水管通八方;雨水污水兩分流,全城鳥語百花香”。99古建網.cXyH fFUA

99古建網cD,vix7TF~$c

同年編制的《蘇州市城市三年規劃》還認識到,對組成城市的基本要素必須合理加以安排,“既有利於生產又利於生活,並符合園林化的要求……使城市既有雄厚的工業基礎又不失去美麗的風景游覽城市特點”,對城市居民生活沒有危害的工業,可以仍在市內生活居住用地內,如儀器機械、儀表、儀器、絲綢、特種手工藝品等,對揮發有害物質(煙塵、污水、毒氣等)、易燃、易爆及聲響較大的工業等,明確應遷入新的工業區。99古建網-N0d/^%ev:s gs4~&D

99古建網*rJ1I,w I c Q8L'j4d

人們對城市美好生活的憧憬一直持續著。城市交通干道及通往風景園林的道路都是平整清潔的路面,兩旁有路燈,行道樹綠化成蔭;市容整潔,市內公共汽車四通八達,候車時間在10分鐘以內;市區到處可以喝到清潔的自來水;環境安寧清潔,河道清潔衛生,危房絕跡,棚戶消失,居住問題基本滿足;商業布點合理,便利群眾生活……這些對城市未來面貌的展望,都寫進了1964年《蘇州市十二年城市建設規劃草案(初稿)》,現在回過頭看看,做一個蘇州人的幸福之感便會油然而生。99古建網 V3D[&w0B8C&_

K`N(tP a0(相關資料由市檔案館、市建設局提供)

2de4U%FBE"a0 99古建網-D m4W6rL

來源:蘇州日報 □本報記者 徐蘊海

D^6@(GV @2E0 營造天地中國古建築論壇 http://www.yingzao.net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