泺源堂位於趵突泉北側 是一座民族形式的琉璃瓦閣樓
日期:2016/12/15 1:31:42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在趵突泉北岸。最早為娥英詞,祀舜之二妃娥皇、女英。北魏郦道元《水經注》有過記載:歷城有泺水,“俗謂之娥姜水也,以泉源有舜妃娥英廟故也。”歷經滄桑,該祠後荒廢。到了北宋,著名文學家曾鞏於熙寧年間知齊州時(1072~1073年),在這裡建二堂,並作《齊州二堂記):起初,朝廷和鄰近州郡使者、官吏來時,並無寓所,僅構築臨時館捨,讓其住宿,走後拆除,既浪費又簡陋。
位於趵突泉北側,三間兩層,是一座民族形式的琉璃瓦閣樓。前有抱廈,突出水面,棟梁彩繪,黃瓦紅柱,形體雄偉。抱廈柱上有元代著名文學家趙孟頫的詠趵突泉詩句:"雲霧潤蒸華不注,波濤聲震大明湖。"此句是對趵突泉奇景的最好寫照。
3座大殿,外圍青磚白粉筒瓦坡頂牆。形成二進院落,占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東西各設洞門,分別嵌磚刻門額“枕流”、“漱石”。牆壁設有花格透窗,與窗外景色相補。呈現出幅幅圖畫。那亭亭玉立的雪松,蒼老古拙的國槐,飄飄悠悠的翠柳,妖妖艷艷的臘梅,都被攝入窗內。
殿前為卷棚式廈檐,楣額透雕雲紋、彩亭、禽獸、花卉等圖案,顯得玲球古典。殿台臨水,為賞看趵突泉景最佳處。中間為二大殿,3檻兩層,斗拱錯落,紅柱綠瓦,熠熠生輝。最北為第三大殿,硬山出廈,古樸元華。現二大殿為“娥英祠”,祀娥皇、女英。三大殿為“三聖殿”,祀堯舜禹。前後殿分別懸掛楹聯:“琴瑟友之,鐘鼓樂;鳳凰歸矣,潇湘吟。”“趵突騰飛,三泉歌唱堯舜禹;中華昌盛,萬代長明日月星。”二聯皆為濟南著名學者徐北文教授所撰書。
北魏郦道元《水經注》有過記載:歷城有泺水,“俗謂之娥姜水也,以泉源有舜妃娥英廟故也。”歷經滄桑,該祠後荒廢。到了北宋,著名文學家曾鞏於熙寧年間知齊州時(1072~1073年),在這裡建二堂,並作《齊州二堂記):起初,朝廷和鄰近州郡使者、官吏來時,並無寓所,僅構築臨時館捨,讓其住宿,走後拆除,既浪費又簡陋。
其余空間,鑲嵌著王守仁、王鐘霖等明清以來的名人詠泉碑刻19方,其中一石碑,前刻清康熙皇帝所書“激湍”二字,後放刻乾隆皇帝《再題趵突泉作》詩,人稱“雙御碑”,為這深幽庭院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