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500年古鎮商貿依舊繁華 成廈漳泉同城化橋頭堡

500年古鎮商貿依舊繁華 成廈漳泉同城化橋頭堡

日期:2016/12/14 10:24:29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新店鎮蓮河社區地理位置

馬路左側是翔安蓮河社區,馬路右側是南安村莊。

集市面貌新舊結合。

    如果沒有人告訴你它是一個村子,你肯定會以為它是一個鄉鎮,因為它擁有中學、銀行、郵局等。如果要把它稱為邊界村,不如把它說成“廈漳泉同城化”的“橋頭堡”,只有一條馬路相隔的翔安蓮河村民和南安淗江村民早已不分你我。
    “蓮河有古街、古廟、古學堂、古埠、古圩、古早市。”在本報推出“走近廈門邊界線”特別策劃後,新店鎮蓮河社區居民吳先生致電本報,強烈推薦自己的家鄉蓮河。本期“走近廈門邊界線”,就讓我們走進位於翔安新店鎮的蓮河村,感受這裡獨特的人文氣息和商業氛圍。
    500年古鎮
   
商貿依舊繁華
   
蓮河社區居委會主任吳奇山告訴記者,蓮河擁有500多年的歷史,自古商貿繁榮。地處廈門翔安與泉州南安交界處,現社區就只有蓮河一個自然村,常住人口2400多人,而外地暫住人口卻已超過3000人。蓮河還與南安的淗江、前坂和西福三個村相鄰,周邊共有數萬人口,人口非常密集。
    在吳奇山的帶領下,記者走訪了這個“古鎮”。在村裡,有一條古街,窄窄的巷子一直往裡延伸。如今,這條街每天都非常熱鬧,前來“趕集”的人絡繹不絕。“從古至今都是這樣,非常熱鬧!”吳奇山說,在大嶝大橋還未通車之前,去大嶝、小嶝島甚至去金門做貿易的人,都要到蓮河的碼頭坐船過海。巨大的人流量使蓮河成了南安和廈門之間一個繁華的商品集散地,現在周邊幾萬人都選擇到此購買日用品。
    吳奇山還告訴記者,此前的蓮河車站更是四通八達,前往南安、安海及同安城區、馬巷等地的車輛都有,交通非常便利。當時的交通與古渡口一起造就了蓮河的繁榮。而現在的廈門第二機場,也連接著蓮河社區的土地。
    社區三級醫院
   
南安患者占8成
   
一個村莊竟然擁有一所中學?沒錯,建在蓮河社區的蓮河中學,屬翔安區級中學。事實上,因為教學質量較南安方面更好,所以不少馬路對面南安的學生,在蓮河辦暫住證等手續後,便申請在蓮河中學讀書了。要知道,去年翔安區高考理科狀元及中考狀元,都師出蓮河中學。包括蓮河小學,也有不少南安孩子在這裡就讀。
    除了教育外,醫療也是老百姓最關心的話題。蓮河村民在享受醫療方面,也非常有福氣。瞧,翔安區最大的三級醫院———廈門蓮花醫院蓮河總院就建在蓮河社區。“市領導要求我們做好‘廈漳泉同城化’的‘橋頭堡’,我們一直在努力。”廈門蓮花醫院副院長彭東旭告訴記者,此前這裡的村民普遍缺醫少藥,他們的醫院開張半年來,大大改善了這裡的醫療條件。
    “我們醫院接診的患者80%來自南安。”彭東旭說,特別是這裡交通事故較多,小加工廠員工工傷也較多,他們的急診每天都會搶救幾例這樣的患者。彭東旭說,為了服務好蓮河村民和南安村民,他們醫院特別調派懂閩南語的醫護人士在蓮河總院上班。
    南安人翔安人
   
都是“本地人”
   
蓮河的商貿業和工業也較發達,全村有商戶數百家,有石材、石藝和佛具等制造工廠10多家。“我們跟馬路對面南安的關系非常好,他們的人經常來我們村承包工廠,我們的人也會去對面工廠打工。”吳奇山說,除了兩地勞務交流以外,也有很多企業都是兩地居民共同合股創辦的。
    在蓮河社區內的廈門潤藝石業有限公司,就是莆田人與“本地人”合股辦的工廠。事實上,他們稱的“本地人”並不是蓮河人,而是相鄰的南安人。潤藝石業廠長張愛存告訴記者,在他眼裡,蓮河人和南安人在他們工廠都是“本地人”。張愛存說,他們公司的總部設在廈門,於是工廠就選址在蓮河。
    “這裡已經不分彼此,根本沒辦法分清哪裡是翔安哪裡是南安了。”張愛存說。
    從“同村化”到“同城化”
    這些年,廈漳泉“同城化”風生水起。
    “同城化”是個什麼概念?如果從字面理解,所謂的“同”,指的就是廈門與漳州、泉州城市間,在經濟、社會和自然生態環境等方面的相互融合、互動互利;以存量資源,帶動增量發展;以優勢互補,相互依托,完善城市功能。
    當然,“同城化”目前只是夢想,尚在穩步推進。但當我走進與泉州南安市前坂村和淗江村一街相隔的翔安區蓮河村時,卻真真切切地看到了一個難分你我彼此的微縮版“同城化”———我姑且將之命名為“同村化”吧!
    交通,將兩地分割開來的鄉村大道由廈門投資興建,南安方面管理;教育,有相對資源優勢的蓮河小學、中學“門開一面”,吸納來自南安鄰村子女的入學;醫療,去年底才開業的蓮花醫院蓮河總院,所接納的患者中竟有70%以上來自泉州;經濟,蓮河與南安前坂、淗江三地的工廠企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至於通婚、民俗、文化等往來,那淵源就更是悠長了!
    我想,“同村化”的形成,自然與相近的地緣情況有關。但地緣相近只是因素之一,如果沒有兩地領導者的著力推進,沒有兩地居民們的體諒寬容,所謂的“同”是不可能自然水到渠成的。
    比如,如果總是想著“肥水不流外人田”,就不會有教育、醫療等優質資源的共享;如果總是習慣於單打獨斗,就不會有兩地聯手把企業做大做強的思路,等等。
    “同村化”只是一個小小的標本,如果能夠通過分析這個標本,為“同城化”提供某種思路和啟迪,那它的價值一定會大大超越三個邊界村莊的自身發展。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