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四川加強自然與文化遺產科學保護、管理與利用_中國文物網-文博收

四川加強自然與文化遺產科學保護、管理與利用_中國文物網-文博收

日期:2016/12/14 21:31:02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為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以來和習總書記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系列重要講話精神、進一步加強和改善四川省世界遺產保護管理工作,四川省世界遺產保護和管理工作會不久前在峨眉山召開。來自全省百余名世界遺產、國家遺產、省級遺產主管部門、管理機構和部分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回顧全省世界遺產保護管理歷程,總結各遺產地保護管理經驗,在分析當前世界遺產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基礎上,部署下一步遺產地發展方向和重點工作,全面推動四川世界遺產保護管理再上新台階。
  四川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副廳長楊光指出,該省現有世界遺產5處、國家遺產7處、省級遺產11處,是自然與文化遺產資源大省,同時在保護、監測、管理、利用、傳承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就;召開此次世界遺產保護管理工作會,是要總結本省世界遺產保護管理方面的經驗教訓,研究存在的問題,明確下一步發展方向,讓世界遺產地真正成為四川生態文明建設和歷史文化保護的重要陣地,大力促進本省旅游業和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提高新型城鎮化質量、推動邊遠山區、貧困地區和革命老區精准扶貧,為四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楊光強調,在新的歷史時期,世界遺產事業要始終堅持“有效保護、統一管理、科學規劃、永續利用”的基本方針,堅持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堅持資源保護和促進地區發展相互結合、齊心協力,共同把四川省自然與文化遺產資源保護好、管理好、利用好,為此要著力抓好幾項工作:
  一是加大宣傳,積極申報各級自然與文化遺產。去年,四川省政府正式啟動蜀道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申報工作,通過蜀道申遺,將樹立世界級的自然與文化資源品牌,極大地推動全省旅游經濟強省和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設,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質量和老少邊窮地區精准扶貧,對於實現川東北革命老區與全省同步全面建設成小康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是健全法規體系,進一步規范遺產地管理。2002年,四川省在全國率先出台了《四川省世界遺產保護條例》,但條例由於受當時條件和認識的限制,比較原則,操作性不強。去年,四川省人大正式啟動這一條例的修訂立法調研工作,目前已經通過省人大常委會的一審。
  三是完善遺產地管理機構和職能,加大保護投入。對於在風景名勝區基礎上申報成功的世界遺產,如九寨溝、黃龍、青城山—都江堰、峨眉山、樂山大佛,可以由風景名勝區管理機構承擔世界遺產保護管理的職能,一套人馬、兩塊牌子。對於跨區域涵蓋多個管理單元的四川大熊貓棲息地世界自然遺產地以及正在申報的蜀道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各個市(州)、縣(市、區)要按照公約和條例的要求,盡快建立完善遺產地管理機構,在同級財政預算中,安排專項的世界遺產保護預算資金。
  四是完善保護規劃體系,加強保護監測。當前,四川省各級遺產地除四川大熊貓棲息地世界遺產地編制完成了總體保護規劃外,其他的各級遺產地都還沒有編制完成遺產保護規劃。下一步,各遺產地嚴格按照公約和條例的要求,盡快啟動保護規劃編制工作。同時,依照保護規劃建立世界遺產保護監測報告制度,定期對保護規劃實施情況和資源保護狀況進行監測,確保遺產資源真實性和完整性得到有效保護。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