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安徽斥巨資讓八千余處古民居“活”起來_中國文物網-文博收藏藝術

安徽斥巨資讓八千余處古民居“活”起來_中國文物網-文博收藏藝術

日期:2016/12/14 21:30:32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傳統村落、古民居是安徽文物的特色和優勢。安徽重視文物保護利用和傳承發展,並在中國形成多個古民居保護與利用的成功案例。
  皖南民居是中囯南方民居的代表之一。皖南民居與皖南山水地理、徽州文化緊密結合,保留了大量代表漢族儒家文化的宗法制度遺存,如宗祠、牌坊、民居、水口、道路、橋梁等,其中以古民居最為典型,雕刻精美,粉牆黛瓦馬頭牆,形成了獨特的徽派建築。
  安徽省文物局辦公室負責人李玮在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介紹說,據安徽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結果顯示,該省保存較為完好的古村落有100多個、古民居8000多處,其中世界文化遺產西遞、宏村兩處,國保單位60多處,省保單位260多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000多處。由於城鎮化建設和民居本身的年久損壞,保護任務繁重。
  據了解,皖南民居集聚區黃山市2007年就出台了《皖南古民居認領保護辦法》,允許海內外人士認領保護古村落或單幢古建,認領者可獲得古民居的居住使用權。並於2009年全面啟動了“百村千幢”古民居保護利用工程,投入資金50多億元人民幣,完成了101個古村落的規劃編制,實施了101個古村落和1325幢古民居的保護工作,認租、認領、認購古民居467幢,打造了事業、產業方面的新型業態19類964處,建成了湖邊古村落、秀裡影視村、黎陽故邸等13處古民居集中保護地。
  2014年,黃山市在“百村千幢”工程的基礎上,又啟動了徽州古建築保護利用工作,對古城、古鎮、古村落、古街等4個空間形態類的古建築和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古書院、古戲台、古碼頭、古塔、古橋、古亭、古道、古井、古碑等12個單體形態類的古建築進行全面保護利用。
  如今,黃山市已拓展出藝術會所、民俗客棧、特色酒吧、休閒茶社、傳統作坊、藝術創作、收藏展示等12類產業方面的業態和文化教育、民俗活動、文博展示、名人故居等7類事業方面的業態。
  近日,黃山市被國家文物局正式納入2015年全國不可移動文物衛星遙感監測工程兩個試點地區之列,將利用先進衛星遙感技術與衛星圖像,為文物的開發和保護提供科學、高效的技術保障。
  下一步,安徽省將以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樣板工程和國保省保集中成片傳統村落保護利用為抓手,把文化傳承、生態保護、經濟發展、改善民生有機結合,實現傳統村落的整體保護和可持續發展,並形成可推廣、可復制的經驗與模式。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