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書屋剩門框 市民呼吁護古建
日期:2016/12/14 21:24:19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古老的城牆,曾承載著多少戰爭與鮮血……日前,國際旅游島商報記者報道的《商報深度調查:海口鼓樓、邢氏宗祠等百年文物古建“明珠暗藏”卻失修崩塌破敗不堪,多處瀕危古建喊“救我”》一文引起市民極大關注。國際旅游島商報社發出的文物征集令也迅速得到了市民的熱烈反響。13日,有市民爆料,稱海口市瓊山區忠介路上,宗伯裡附近的古老城牆已混入居民樓群中,往日風采不見。此外,位於海口市瓊山區萬壽亭街的百年書屋如今也只剩下一個門匾。得知此消息後,記者立刻前往進行了實地調查。不少市民撥打商報熱線,呼吁相關部門制定措施保護文物古建。
古城牆上長滿雜草和碧綠的苔藓
沿著忠介路直走,就看到了位於中間的宗伯裡的門樓。高高的門樓中間,“宗伯裡”三個大字十分醒目。牌匾兩側,則是一副楹聯。上面寫道:“宗英輩出高歌盛世伯樂盈坊喜詠和諧”。而就在這個門樓不遠處,就是老城牆。
站在街道上可以看到,老城牆外圍已被刷上了灰色的油漆,與旁邊的商鋪連成一體,兩者中間僅隔著一個灰色油漆小鐵門。城牆兩側,均是樓房。從城牆上朝裡看,牆體上有各種生活垃圾,而牆體一側的居民樓牆壁上,掛著的是排水管道。排水管道還正在不斷地往外排水。
從宗伯裡大門出來,正對面就是古城牆的一個斷壁。斷壁上,古老的青石依舊堅固,而青石之間的泥土也沒有絲毫脫落。斷壁的一側,有一塊石碑。石碑上刻著“古城牆”三個字,石碑上原寫的是“瓊山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標注的時間則是“1990年7月”,由當時的瓊山縣人民政府立碑。向左走,有一條小巷,名叫草芽巷。沿著一米寬的草芽巷向前走幾米遠,就看到了古城牆主體。古城牆不算遠,僅有二三十米,而且呈半弧形。古城牆的牆壁上,長滿了郁郁蔥蔥的雜草,以及碧綠的苔藓。
往前走到拐彎處,就看到了一座小廟,以及用青石塊砌成的台階。台階旁邊,一處石碑已經沒入土中大半截,僅剩下一個“石”字。旁邊的台階,則直通城牆上的房屋。
從商業街的一家小旅店上樓後,沿著旅店房間的鐵窗往外看,則可以看到,古老的城牆早已被多戶民居覆蓋,入目只是民居的屋頂和蓊蓊郁郁的灌木,城牆已被完全覆蓋。這片城牆,與如今的培龍市場後面的一條商鋪連接了起來。從街道上看去,蒼翠的綠色與古樸的瓦房屋頂融合在一起,顯得十分獨特,又有些許蒼涼。
城牆被商業街隔斷大門已找不到
住在草芽巷古城牆附近的徐先生,今年62歲,在忠介路開著一家服裝店。談到古城牆,徐先生笑呵呵地說,附近的居民都知道古城牆歷史悠久,所以大家都會自覺維護古城牆。
“平時,都不讓孩子們爬上去玩。”徐先生說,每當看到有孩子往城牆上爬時,大人們都會讓孩子趕緊下來。時間久了,附近的孩子們也很少爬到城牆上去。“城牆上,還有住戶呢。”
48歲的張先生,家就在城牆上。張先生回憶,他家的房子是很早以前就建起來的。“差不多是我爺爺那輩人建的房子。”張先生笑呵呵地說,他從小聽老人說,以前的古城牆並不是如今的殘垣斷壁,以前的古城牆比現在長很多,也比現在要高一些。而且,城牆原本有一個大門,但是現在找不到了。“城牆原本沒隔斷,現在被商業街隔斷了。”
在草芽巷內居住的一位小商鋪老板娘說,古城牆一直有社區居委會的人負責管理。“雙創”之前,社區的工作人員時不時會來古城牆看一看。“他們之前差不多每周都會從這裡經過一次。”該老板娘說,“雙創”之後,社區的人幾乎每天都會從這裡走過,也會來打掃古城牆的衛生。然而,畢竟只是對城牆做了小范圍的維護,所以在古城牆的牆角,仍有一堆吃過的貝殼。牆體上,也長滿了茂盛的青草。
百年書屋僅剩古老門匾和門框
“你來,或不來,我就在這裡,不言不語。”從草芽巷出來,沿著忠介路朝著瓊台書院的方向走,走到路盡頭右拐沒多遠,就是萬壽亭街。順著萬壽亭街向裡走,則有一個十分古老的門匾,在高高的圍牆裡靜靜地掛著。如果不仔細抬頭向上看,從這裡經過的人,多半不會注意到這個門匾。
“珠崖義學”,古樸的四個大字在百年門匾上沉默著。門匾外圍已經被主人家用圍牆圍了起來,門匾上的斑斑綠苔已經順著門匾底部長了上去,甚至已經遮掩了“義”字的左下半部。在其周圍,也並未見到與文物保護單位相關的只言片語。
記者征得主人同意,進入大院後,就看到,這座門匾僅剩一個古老的門框,而門匾上早已遍布綠油油的苔藓。被圍起來的門匾下,成為一個臨時放雜物的地方。
門匾對面的屋子裡,是海南地區典型的祠堂。祠堂中間是供奉的地方,擺著一張供桌,左右兩側的牆壁上掛著歷代先祖的照片。而供桌的右側,一個人物像及其簡介十分顯眼。通過簡介可以得知,這個大院,曾經是一所免費學校,其開設者名叫吳典,曾是清代海南進入翰林的第一人。書屋是自1786年-1789年間進行為免費授課而建的。值得一提的是,吳典在開辦這所免費學校的時候,還在瓊台書院掌教。
門匾破敗不堪早已無人問津
“珠崖義學”是一間有著三百多年歷史的老書屋。然而,曾經書聲琅琅的學堂,如今卻只剩下一個殘留的門匾和門框,原本的古老學堂不復存在。
97歲的吳開燕是這所學堂的開辦者,吳典的第八代後人。“現在,這裡的事情,只有我一個人知道了。”躺在小竹床上的吳開燕,一雙眼睛中充滿著睿智與驕傲。他說,這處宅子有400平米,是他家的祖宅。他還記得,這處宅子,一直都是學堂。在他小時候,附近的孩子都來這裡讀書,當時,學堂裡有兩位老師,專門教孩子們讀四書五經等傳統文化。在他10歲的時候,因為日本人登島,搶占了他原本住在紡織廠的家,於是,一家人就從紡織廠搬到了這裡。後來,日本人把學堂毀掉了,僅剩下這個門匾。“這學堂有三百年的歷史啦,原來是有一間大屋,兩側都是廂房和走廊。”
“政府曾經為書屋立過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碑,但是很久以前,鄰居搞房屋建設的時候,石碑被圍掉了。”吳開燕無奈地搖搖頭,說,如今,了解這個學堂的人,僅剩他自己而已,但是雖然很多人曾來了解相關情況,最後卻又不了了之。
提到這所學堂,吳開燕的語氣中滿是驕傲,但也流露出深深的惋惜。看著如今門匾變得越來越破敗不堪,甚至無人問津,他心裡也很不是滋味。他雖然很希望能夠重整家風,但是苦於年紀大了,而且也沒有人真正關心這所學堂的命運,所以暫時沒了重整的打算。
如今,當初的學堂早已變了模樣,原本古樸的建築早已消失在硝煙彌漫的戰亂中,替代它的則是一幢氣派的六層小樓。院子裡,除了平坦的水泥面,就是一個搭棚式的停車場。那塊镌刻著歷史痕跡的學堂門匾,孤零零地立在如今的鐵門旁邊,在高高地圍牆中苟延殘喘。
文物古跡征集令
征集文物古跡啦!中國自古以來就是文明大國,文化底蘊深厚。有不少文物古跡存於坊間,因地理位置偏僻或知名度等問題而被湮沒於歷史長河之中。在海口,有很多歷史文化遺跡,雖然不同程度折射出海口深厚的文化底蘊,但是因不同緣故而受到冷落或未能受到良好保護。為了更好地發掘海口深厚的文化底蘊,更好地保護這些文物遺跡,傳承中華文明,現特向社會發出文物古跡征集令。
從即日起,市民若在省內發現管理不善的文物古跡,可撥打本報熱線電話:65818181,或通過關注“國際旅游島商報”微信公眾平台、國際旅游島商報官方微博以及椰網進行爆料,商報記者在接到爆料後將第一時間與您取得聯系,開展實地調查,為海南的歷史文化傳承作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