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保護 文化做主
日期:2016/12/13 20:06:35   編輯:古建築紀錄古村鎮是承載中國農耕文明的最重要載體。作為鄉土中國的最基本單位,中國文化的根基和底蘊深含其中,保護古村鎮實際就是傳承好中國的農耕文明和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今城鎮化快速推進的大潮中,古村鎮亟待保護。
今天,中國文物學會古村鎮專業委員會在湖州市荻港村正式成立。會上通過了《中國文物學會古村鎮專業委員會規則》和《中國文物學會古村鎮專業委員會會員管理辦法》,選舉產生了中國文物學會古村鎮專業委員會第一屆常務理事會,中國文物學會副會長張囤生當選為會長。同時簽署《中國古村鎮保護與發展荻港宣言》。
宣言建議,各級政府應建立、健全相應的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編制和完善保護規劃,提出具體的保護目標和措施;同時政府還應把古村鎮的保護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安排專項保護資金,並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古村鎮的保護工作。宣言還鼓勵科研單位和個人圍繞古村鎮的保護和利用,開展多學科、多視角的考察研究,推出更加行之有效的保護機制、措施和方法。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媒體,也要加強古村鎮保護的宣傳教育,使全體公民尤其是生活在其中的古村鎮居民,自覺地加入到保護古村鎮的行列中來。
中國文物學會是一個以開展文物研究、宣傳、保護等活動的全國性學術團體,它在國家民政部、國家文物局的領導下,廣泛聯系國內外支持和關心中華文物事業的專家、學者及各界人士,通過研究和宣傳中華歷代文物,提高全民族的文物意識和文物保護意識。文物學會現有三個專業委員會:文物考古、博物館、古村鎮。今天成立的中國文物學會古村鎮專業委員會,由全國文物界最有權威的專家、學者如故宮博物院院長、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單霁翔,中國文物學會副會長張囤生等組成。
近幾年,隨著文化、旅游各方面的開發,文化遺產也面臨著各種挑戰,比如旅游資源同質化、空間超負荷、商業發展失控等等。古村鎮濃濃的文化底蘊該如何延續?這兩天,來自全國有關省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門、中國文物學會負責人、文物保護領域的相關專家學者、古村鎮代表相聚荻港古村獻言獻計,專題討論了中國古村鎮在城鎮化快速推進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及保護、發展建議。
“浙江古村鎮的保護模式,一直得到全國文物界專家、學者的首肯。”省文化廳巡視員、文物專家鮑賢倫稱,浙江是我國歷史文化村鎮保有數量較多、保護力度最強的省份之一。近千處上起南宋、下至新中國成立前後的歷史文化村落,或古韻悠遠,或景觀獨特,折射出浙江豐蘊深厚的歷史文化。
省文物局副局長吳志強介紹,當下浙江正按照因村制宜、彰顯特色,保護優先、適度利用,以人為本、合理整治,政府主導、農民主體的原則,以整體推進與重點保護相統一、保護物質遺產與保護非物質遺產相統一、保持歷史面貌與改善人居環境相統一、保護優先與有序利用相統一的古村落保護理念,加強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把歷史文化古村落培育成為與現代文明有機結合的美麗鄉村,使浙江的古村落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
與此同時,故宮博物院院長、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單霁翔,還從5件有關歷史文化村鎮的全國政協提案中,梳理出近10年來我國古村鎮文化遺產保護的基本規律和基本判斷。單霁翔認為,如今,大規模的城鄉建設使鄉土文化遺產保護面臨巨大的壓力,“保護的力量逐漸壯大,對應的破壞力量也強大了起來。”那些有故事的遺產物質環境,原汁原味地保留,只是保護的第一階段。關鍵在於,如何讓普通人體味城鎮生活的真實。他提出,人是古村鎮文化遺產的直接創造者和使用者,“因此,必須尊重當地民眾的文化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