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鎮建設想明白再去做
日期:2016/12/13 20:00:42   編輯:古建築紀錄四個轉變
上海未來城市發展和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編制工作專家咨詢會透露:上海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將在價值取向、發展模式、思維方式和本質屬性上實現“四個轉變”。堅持政府組織、專家主導、部門協作、公眾參與,按照“開門做規劃”的原則,搭建開放式研究平台,全方位聽取不同利益群體的建議,舉全市之力,集各方智慧,使城市總體規劃形成全社會共識,真正成為上海城市未來發展的共同行動綱領
由上海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上海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上海市人民政府研究室等五家單位主辦的為期兩天的“上海未來城市發展和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編制工作專家咨詢會”,於昨天閉幕。會議匯聚了全國各路專家以及來自英國、香港等國家與地區的規劃專家,分享他們的經驗,傾聽他們對上海未來城市發展戰略及規劃的意見和建議。
建設用地突破控制指標
去年10月起,上海啟動了上海城市總體規劃實施評估研究工作,評估顯示,2012年上海常住人口達到2380萬人,2011年年底全市建設用地規模達到2961平方公裡,遠遠突破至2020年的規劃控制指標;建設用地占全市陸域面積比例高達43.6%,遠遠高於東京、倫敦等國際同類城市20%-30%的比例。
為此,上海市規土部門認為,上海已進入“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關鍵階段,既迎來設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歷史性機遇,也面臨城市功能轉型、人口持續增長和資源環境約束等多重挑戰,城市總體規劃必須率先轉型。及時開展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編制工作,對於上海城市未來可持續發展十分重要和緊迫。
香港和倫敦公交先行
香港大學城市規劃及設計系名譽教授、特區政府規劃署前署長梁焯輝在報告中指出,過去香港每十年有100萬人口增長,現在每十年人口增長估計在50萬左右,也面臨著人口膨脹、公共設施重新規劃等問題。據統計,每天出行大概有1200萬人次,約有89%的人利用公共交通,這一比例在世界上排名前列。如面對台風等災害性天氣等情況,香港采用危機處理的方法,讓邊遠的上班族先疏散,市中心的慢慢走,有效地緩解交通擁堵等問題,同時配合短駁公交,降低地面道路的壓力。
同時,香港在使用土地利用開發建設中,已經不再依賴於填海,而是在一些有舊建築物的地區的土地上進行重建,還計劃將原來在CBD的政府部門搬離這些街區,然後放到新的發展街區。
同樣,前英國大倫敦區域交通運輸局總規劃師Camilla Ween也談到了公共交通問題。英國人口20年增加100萬,去年統計,已經800萬人口了。預測十年後會增長到900萬或更多。英國倫敦許多城市設施都是150年前就建好的,交通、排水、給水等設施都已經老化,他們采取區域改建規劃,首先提高使用公共交通的比例,由於推行公共交通,已將上班通行時間縮短了50%。為有效地解決汽車污染空氣的問題,該市要求空車不要沒事在路上跑,如果真的要占用路的區域,必須把車裝滿,他們還實行了征收交通擁堵費,並提倡自行車出行。
工業用地“進退”當得法
中國科學院院士鄭時齡在會議中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在城鎮化建設中,疏解上海中心城區人口密度是一個很好的途徑,現在新城的規劃是綜合性,不僅要有產業,還要商業、醫院、學校等綜合性的設施才適合居住。所以在新城鎮的規劃中不要操之過急,要想明白了才去做。英國倫敦金雀碼頭的改造,開始不是很成功,過了約20年才慢慢形成。上海新城鎮化建設起碼也要10年甚至20年,要扎扎實實做好新城鎮建設。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唐子來在談到上海工業用地轉型的問題時說,工業用地是上海最大的存量。上海不需要27%的工業用地,怎麼退出?新的怎麼進去?這個如果想好,上海發展的余地還很大。會議上,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葛劍雄談了上海應該控制人口規模的問題;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巡視員張泉談江蘇怎麼看上海;杭州市規劃局局長張勤談怎麼認識全球城市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