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觀音廟

觀音廟

日期:2016/12/14 17:33:00      編輯:古建築紀錄

    觀音廟位於金川縣觀音橋。自馬爾康西去沿梭磨河下行44公裡,過可爾因紅旗橋,溯杜柯河而上36公裡,行程80公裡,至觀音橋鄉(海拔2560米),登上海拔3685米之納勒山(含神山之意)半坡,即觀音廟所在。

    該廟建於清嘉慶十年(公元1805年),信奉喇嘛教寧瑪派(紅教),主要研究闡釋喇嘛教前弘期經典。13世紀以來黃教興起,故觀音經典中早已滲入大量黃教佛理,是以令人誤為黃教寺廟。老活佛傳揚廟中觀音菩薩與西藏布達拉宮以及五台山之觀音菩薩本為同根三姊妹,故該廟名氣頗大,香火旺盛,布施豐厚。

    1958年,廟已有大殿兩座,住寺僧眾50余人。1961年廟失火而毀,唯菩薩得以幸存。

    今之觀音廟為1979年重建,面積1822平方米,正殿396平方米。殿前有場壩面積900平方米,為宗教活動所用。1980年8月11日(農歷七月初一)至13日,為“觀音菩薩生日”,行隆重“扎那夏”(開光典禮),信徒僧眾各界人士達1000多人。

    現廟中供菩薩石像,佛冠用價值2萬元的金、銀、珊瑚裝飾,下圍紅、白哈達及綢布幾十厘米厚。觀音菩薩面容娟秀,左手舉蓮花一株,右手控佛珠一串。神龛前供物不計其數,231盞酥油燈晝夜不熄。廟壁盡雕刻佛教傳略,觀音刻板印像及筆書經文,還有松贊干布及文成公主之畫像,反映喇嘛的金獸玉鳥圖案。

    觀音廟香火之盛概因觀音菩薩。相傳當年一農民名克起惹,秋耕地時鋤頭觸一尊白玉石觀音,天空猛然崩裂巨響。故該地名“無登克”(即神仙出沒之地)。巨聲驚動各方喇嘛活佛,紛紛前來祈禱念經,建廟以供觀音菩薩。

    又傳1961年廟大火,菩薩竟自不在。萬般尋覓,竟又在出土之地下。一喇嘛背回,供奉至1979年。

    今登山朝廟,沿杜柯河行,再登山,始羊腸路剛通人。至廟下百米余,路有五六條,路旁經文石刻隨處可見,灌叢上經幡四市,常人衣、帽、鞋襪乃至口罩迎風而飄。據言凡病者朝廟,將貼身物棄之路旁,可將病帶走。1982年11月9日,班禅到綽斯甲視察,派專人朝觐觀音廟,奉給布施。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