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儀三,1934年出生於蘇州。1956年考入同濟大學,1961年畢業留校。現任建設部同濟大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同濟大學建築城規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努力促成平遙、周莊、麗江等眾多古城古鎮的保護,因而享有“古城衛士”、“古城保護神”等美譽。
破舊立新”主導的城市化思路帶來了經濟的快速發展,同時也引發古老建築的生存危機。如何為傳統建築的保護尋求可持續發展的科學之路?同濟大學阮儀三教授表示,傳統建築的利用,應以“框正”保護為前提,勿以 “賣門票”為目的。
古鎮不“古” 俨然成了“城市中的鄉村”
“何謂古鎮?古鎮首先要擁有年代久遠的建築原貌,充滿歷史文化內涵、民俗生活氣息,同時還要是現代化的城鎮。”
幾十年的奔波,阮儀三保護了不少遺跡,但他仍有遺憾,保存下來的文化遺跡遠遠比不上破壞的數量,50個江南古鎮如今僅存12個。
而提起福州的三坊七巷、山西的太谷祁縣等失敗案例,阮儀三至今還為這些舊城鎮的消逝唏噓不已。
阮儀三說,一些地方為了大力發展旅游,錯誤地將保護古城理解為恢復歷史遺跡,重建古建,以致拆了真古董去建假古董,甚至有的在古城中大拆大建,致使一些原有的傳統建築也遭到極為嚴重的破壞。
同時,一旦一個古鎮出名了,除了大量游客雲集,造成人滿為患外,商人、房產商等緊隨其後,於是出現全民經商、偽劣產品泛濫、污染嚴重、現代建築包圍古鎮等現象。
“現在的一些古鎮,被林立的高樓包圍,俨然一副"城市中鄉村"的景象。”
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 導致“保護=賺錢”之怪現象
城市的靈魂在於建築,唐朝的樹、宋代的橋、明清的街均是活生生的歷史,遠甚千言萬語,阮儀三堅信:歷史建築是祖先留給我們的最具體、最能诠釋歷史文化的載體。
隨著旅游業的日益發展,歷史文化遺產更是成了旅游熱中之熱。然而,不少地方則把開發旅游資源作為經濟的增長點,致使傳統建築用途的改變和傳統風貌的消退。
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許多地方把發展旅游當做傳統建築保護的目的和動力,出現了“保護=賺錢”的怪現象。
同時,商業地產的進駐、旅游設施的充斥、無特色商品的泛濫以及“人人皆商”的濃重商業氣息都在不知不覺中侵蝕著古鎮的自然環境和人文氛圍。
而在居民的生活質量方面,也沒有積極的改善,不符合現在人的居住要求,致使原住居民向大城市遷移。
傳統建築應以保護為前提 勿以“賣門票”為目的
“古鎮旅游的發展,是歷史文化遺產發展的戰略內容,是文化現狀、文化傳播、文化建設的載體,不能把它當作賺錢的資本。”阮儀三表示,傳統建築的保護和古鎮旅游、發展並不矛盾,而是相輔相成的。
作為我國悠久歷史文化發展的結晶,傳統建築是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荟萃了地方民俗文化的一些特殊內涵。
“如何更好的認識它,讓這種文化得以廣泛傳承?阮儀三認為,這需要我們在“框正”保護的前提下,加以合理的、有限制的利用,把賦予古建築的記憶一代代流傳,不能狹隘理解為促進經濟發展。
同時,旅游發展後,可以把部分的旅游收入,用於傳統建築的保護和修繕,反哺實現了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浙江的周莊、烏鎮等江南古鎮,每年都會把近10%的旅游收入,用於歷史建築維修,也就靠這10%,所有的江南古鎮,更新了它的基礎設施。目前就全國而言,江南古鎮最先進,每個古鎮都有污水處理廠,實現了既是古鎮,又是現代化城鎮。”
(編輯:申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