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旗後天後宮
日期:2016/12/14 17:34:19   編輯:古建築紀錄 旗後天後宮是高雄市歷史最古老的寺廟,其初創可遠溯自清康熙十二年(1673),據傳當時有福建漁民因避台風而漂至旗後,知道這裡有一處美好的天地。過後再邀同鄉漁民攜眷前來定居,並從家鄉帶來媽祖神像,以草寮供奉。光緒十三年(1887)有洋商張怡記等號召重修。至民國十五年又有一次大修,成為今日所見的規模與形態。
旗後天後宮在台灣眾多媽祖宮廟中,被當局列為文化古跡加以保護的並不多,而位於高雄港邊的旗後天後宮便是其中之一。旗後天後宮是南台灣最負盛名的媽祖宮廟之一,其建築沿襲閩南廟宇形式,由兩殿五門二護室組成,風格古樸,氣度不凡。其前殿建有五門,依古制為尊貴,並由一座拜亭與正殿相連。正殿為核心建築,是奉祀媽祖神像供信徒祭拜之處,其殿頂面正中央為三通五令大屋架,根根棟梁,環環相扣,層層重疊,獨具特色。而東、西護室則奉祀其他神明,各建有廊亭與正殿相通。
旗後天後宮的平面格局屬於兩殿兩護室之形式,前殿與正殿之間又一座拜亭相連。中門的石獅造型優美,石質亦堅良,尤以廊牆下的花岡石花鳥堵最具古拙味。另外木門扇上的,歷史人物及麒麟木雕,姿態生動,栩栩如生,皆為不可多得之民間藝術傑作。廟側天井有一口光緒十二年(1886)的鑄鐘。光緒十八年(1892)的木楹聯一對:「旗峰煥彩浮光照,鼓嶼來潮汐信通」。右護室內供有一艘王爺船,處處顯露出這座濱海廟宇的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