蕩口古鎮:重現古韻風采 傳承千年文明
日期:2016/12/13 18:54:43   編輯:古建築紀錄無錫3月30日電(記者 蘇雁 通訊員 華佳雨)蕩口古鎮是無錫最早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保護修繕好蕩口古鎮,成為了豐富無錫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內涵的重要組成部分。錫山區重點辦以無錫市蕩口歷史文化街區修建性詳細規劃為指導,按照打造具有江南獨特文化和歷史特點的,以生活居住、商業服務、文化創意、義莊展示、休閒旅游服務為主要功能的歷史文化街區這一發展定位,自2008年起對蕩口古鎮進行保護性修復。在此次保護性修復中,古鎮水系被一一疏浚,多座古橋、古碼頭、古駁岸得以重放光彩,蕩口古鎮又重現了“小橋流水人家、檐下舟船往來”的江南水鄉風貌。
慎重落筆,一屋一方案
錫山對蕩口古鎮的修繕,采取了慎之又慎的做法,力求展現蕩口的原真性和完整性。蕩口古鎮的保護修繕面積達11萬5000平方米,古鎮修復後以何種面貌呈現,怎樣才能永續利用?這些問題考量著決策層和建設者的智慧。
蕩口古鎮歷史文化資源豐富,擁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即蕩口華氏建築群,其中包含華氏老義莊、蕩口新當裡民居以及華氏兄弟故居3組;市級文物控制保護單位1處,北倉河駁岸碼頭;登錄不可移動文物6處,分別為王莘故居、華君武故居、蕩口須家米行、蕩口黃石弄花園河池、蕩口徐氏義莊;歷史建築31處。因為諸多歷史原因,蕩口古鎮的原貌曾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即便是一些知情人、文保點繼承人,僅憑語言文字也很難准確再現以前的街區真實風貌。
區重點辦會同蕩口古鎮管委會先後聘請了10多位有一定文學基礎、對蕩口歷史文化有深入研究的“活字典”專家和學者,成立了蕩口古鎮歷史文化研究會。通過采取多種渠道查找資料、召開地方顧問組座談會、走訪80歲以上老人等方式,征集自東漢以來的蕩口史料,梳理出蕩口古鎮名人大事文保概要,提煉古鎮文化精髓,使研究成果轉化到設計、利用、保護傳承中去。
區重點辦有關人士表示,古鎮的修復,最大困難在於沒有統一標准。為確保改造和修繕的“原汁原味”,區重點辦根據每個文物古跡自身的特點,量身定做適合它們的保護修繕方案。
目前,蕩口古鎮一期總體形成了“一帶、四線、多節點”的空間景觀結構。“一帶”指由北倉河,臨河的四條河街(勝利街、團結街、進步街、建設街)所組成的核心景觀帶,這也是街區文物古跡、歷史建築最為集中的區域,集中體現了街區傳統水鄉風貌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四線”指垂直於核心景觀帶的四條重要景觀序列,包括沿黃石弄的傳統景觀序列;沿廟浜、新生河的水鄉風情景觀序列;沿直河(人民路)的入口景觀序列;“多節點”指老義莊、北入口水景園林、關帝廟等重要公共空間節點和內部其他小型公共開放空間節點。
公共設施,植入現代元素
古鎮保護歸根到底是為了傳承歷史文化,服務現代社會,為了滿足人們對現代化生活的需要,傳統建築及村落的基礎設施是蕩口古鎮保護性修復工作中重要的一環。因此蕩口古鎮的公共設施建設既要滿足功能,又用體現創意。
現代功能元素“植入”蕩口古鎮,水、電、氣等生活設施覆蓋到每戶。古鎮內全部采用雨、污分流的排水體制。雨水采用的是路面順坡排水,減少雨水管道的敷設節約了地下空間,消除了雨水管道堵塞隱患。蕩口古鎮消防設施的布局在充分保護歷史風貌的前提下,共計設置了9個自動噴淋泵房和2個消防控制室。生活和室外消防用水共用管網,按標准設置消防分區,室外消火栓按設置間距不大於80米。噴淋消防全覆蓋的同時,根據街巷狹窄的特點,街區內配置人工攜帶式消防設備。值得一提的是,古鎮內按四星級標准修建了7座公廁,可有效解決古鎮公廁數量少且檔次不高、游客如廁難的問題。
古鎮燈飾亮化工程獨具特色。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夜景燈光以“光之韻律,水墨江南”為主題,突出北倉河“小橋流水、枕河人家、槳聲驚夢”的水文化,兼顧城市休閒及旅游觀光的訴求開創人文藝術的光文化,做到有明暗、有重點。燈具材料80%采用LED光源,大大降低了能耗;設置有效的智能控制系統,通過分時段控制和分場景控制做到更加的低碳節能。
百姓參與,傳承文明古韻
三月春風裡,站在蕩口古鎮內的小橋上,枕河人家的江南水鄉風貌歷歷在目;坐上搖橹小船,槳聲燈影裡的北倉河盡收眼底。“老百姓一開始的疑、憂,我們非常理解。經過整整5年的規劃和修繕,現在能聽到老百姓說一個‘認可’,這讓我們很欣慰。”古鎮建設者如是說。
“之前不了解他們一個規劃就做了兩年。當時我不理解的就是,同樣是2008年宣布改造的歷史街區,為啥有的歷史街區都快改造完畢對外亮相了,咱們蕩口古鎮還沒動靜。”今年已經80多歲的蕩口中小學校友聯誼會聯絡人浦鈞鵬回憶說,當時他根本不好意思和海內外的蕩口籍校友提起家鄉古鎮修繕一事。浦鈞鵬說,當初蕩口古鎮剛啟動修復工作的時候,可沒想到會有這樣令人驚喜的變化。
像老浦這樣土生土長的蕩口人,自古鎮修繕以來,其實經歷了“懷疑”、“擔憂”、“認可”三個階段。而隨著古鎮保護性修復工程的推進和“神秘面紗”的揭起,蕩口古鎮受到了越來越多社會各界人士特別是當地居民的關心、關注、支持和喜愛。許多居民積極提供展品線索,主動捐贈家傳或收藏物品,多方開展對古鎮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因為,當地居民由衷地表示,這是“我們的蕩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