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南漳,楚文化的發祥地

南漳,楚文化的發祥地

日期:2016/12/13 23:12:58      編輯:古建築紀錄
    “筚路藍縷”,“卞和獻玉”、“白起攻鄢”,千古傳誦,脍炙人口。

  這些動人的故事,就發生在地處荊山山脈東麓的南漳縣。它有著楚文化發祥地、楚熊繹丹陽所在地、古羅國和盧戎國封侯地、戰國縱橫家鼻祖鬼谷子隱居地、和氏璧故鄉和三國故事源頭等稱譽。

  3000年前,這裡是楚國初期的無城之都——熊繹丹陽。

  專家說

  襄陽市楚國歷史文化學會會長、襄陽市社科聯學術委員陳心忠:楚文化是世界歷史文化寶庫中的一朵奇葩,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內涵十分豐富,外延比較寬泛。楚人從創立一個方圓不過百裡的蕞爾小邦,到建成一個方圓達5000裡的煊赫大國,經歷了800多年,他們變弱小為強大、變落後為領先的經驗,值得後人借鑒。同時,楚人的青銅冶鑄工藝水平、絲綢織造、木構的台榭、驅車陷陣、木雕、音樂等,都登上了古文化的峰頂。這種恢宏深厚的文化內涵,對我們啟發很大,對推動當前經濟社會跨越發展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

  襄陽市楚國歷史文化學會常務副會長王善國:楚國能在列國爭雄的特殊歷史中逐鹿大江南北,開創800多年的基業,其內核在於六種精神,即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精神;執著追求、自強不息的精神;開拓進取、自強不息的精神;憂國憂民、精忠奉獻的精神;利用資源、發展經濟的精神,在中國歷史長河中潛移默化,至今仍發揮著重要的影響,對於推動我們現在的經濟社會發展仍有著重大意義。

  楚國發跡於南漳

  楚國是我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先秦時代,楚國歷經800余年的發展,由僻處丹陽一隅,到擁有中國半壁河山;從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到問鼎中原,飲馬黃河,不斷地發展壯大,成為“天下強國”。

  此間,楚國不僅位列“春秋五霸”、“戰國七雄”,而且創造了特色鮮明、內涵豐富的楚文化。秦滅楚後,海內一統,而楚文化在整個中華文化發展過程中的影響則流傳至今。而南漳擁有楚國歷史300余年。

  據史料記載,周王朝時,位於河南丹淅的楚人鬻熊的兒子熊麗,率族眾南渡漢水來到偏僻的睢山。《墨子·非攻下》載:“昔者楚熊麗始討此睢山之間。”《左傳》曰:“唯沮與漳,楚實盡之”,“江、漢、沮、漳,楚之望也”,這個“睢山”就在今南漳縣西北處,歷代方志下地記為“沮山”、“祖山”,就是現在的“主山寨”(今李廟鎮),海拔1410.5米。清代著名學者宋翔鳳在其《楚鬻熊居丹陽武王徙郢考》一文中提出,熊繹所封的荊山在南漳縣西,他在引用右尹子革那段著名的話以後說:“荊山在今湖北襄陽府南漳縣西八十裡,漢為臨沮縣。”

  國內楚史界的研究人員研究認為,漫長的楚國歷史在南漳占了三分之一還多。而楚國早期就在南漳生息。最能證明這一點就是“兩山(荊山、沮水)兩水(漳水、沮水)一璧(和氏璧)一缶(蔡候朱之缶)”。這些研究成果得到專家的認可。1994年10月,全國8個省市100多名專家雲集南漳,出席湖北省楚國歷史文化學會第九次年會,研討和考察南漳楚國歷史文化,與會者普遍認證:南漳是楚文化發祥地。

  而對於卞和其人在哪裡?荊山之玉產自哪裡?這也在學術界爭論不休。研究人員經過艱苦工作,對卞和為何在南漳、璞玉為何就在巡檢鎮金鑲坪玉印巖進行了充分論證,從而在學術界達成了共識。

  獨具神韻的楚風俗

  “端公舞”源於巫文化,是楚國先民祭神、祈神、酬神活動中表演的民俗舞蹈,亦稱“扛神”。目前,僅流傳於南漳、谷城、保康三縣,尤以南漳縣的“端公舞”最具完整性,整體結構與屈原的《九歌》近似。端公舞在南漳主要流傳於荊山薛坪一帶,自20世紀80年代初期發現後,驚動中外學術界,被稱為楚文化的“活寶”,被專家論證為“原汁原味”的楚文化“實物”。先後有美國、日本等國的專家學者專程到南漳對端公舞進行考察。1995年,由中日合拍的《中華五千年》采用,並在東南亞等國家播出。2003年9月,中央電視台《走遍中國》欄目組到南漳以“荊山覓楚音”為主題,對端公舞進行了系統拍攝,播放後引起國內外極大關注。

  “沮漳嗚音”,最早產生於春秋時期,原為楚國宮廷音樂,創始人為宮廷樂師師曠,後流傳到民間,傳統曲牌約100多種。現主要盛行於南漳縣巡檢峽口及與保康接壤地區,被史學界稱為楚樂的活化石。“沮漳嗚音”主奏樂器有長號、喇叭、懷鼓、邊鼓、凸鑼、大钹、小镲、勾鑼等。常用曲牌分兩種情況,一是喜事用喜調,如娶親調、虎抱頭、何仙姑等;二是喪事用悲調,如上山坡、葉葉落、普天落等。目前,活躍在峽口一帶的“嗚音”班,主要是劉氏家庭班,該班已傳承6代,在與南漳接壤的荊門、遠安、保康一帶頗有影響。20世紀80年代起,省、市專家學者頻臨峽口,對“沮漳嗚音”進行挖掘整理。2004年,中央電視台《走遍中國》欄目組專程到南漳,對“沮漳嗚音”進行了采訪、錄制,並對國內外播放。2006年10月亞細亞民俗學會年會的中外專家專赴南漳觀看“沮漳嗚音”等民俗文化表演,給予了極高評價。

  “苞茅縮酒”是古楚人的一種祭祀儀式,被南漳縣薛坪鎮巫舞專班作為幾千年來世代相傳的一個獨立的歌舞場面保存下來。其主要內容是祭祀神靈,祈求它保佑人間或後生太平,為之驅災消禍、祈盼五谷豐登。苞茅縮酒的表演形式,據古典籍的記載和楚史專家的考證是:“古人祭祀時,將茅草扎成束直立,將酒從上淋下,糟留茅中,酒汁滲透下流,像神飲之,謂之‘縮酒’。或以為‘縮酒’就是‘濾酒’,即將白茅、茅香等含有芳香類物質的茅草捆成一定的形狀,用作過濾去渣。楚人釀制出的醴(帶糟之甜酒)、醪(濁酒,即汁渣混合的酒)等,經過這類裝置過濾之後,不僅得到了清液(當時又稱為瀝酒),而且可以得到香酒。”

  此外,楚人崇火、尊鳳、拜日、尚赤、尚東、尚左,忠君、愛國、尚武、尚鬼、崇巫、喜卜、好祀等習俗,在南漳現有的崇尚、嗜好、俗語中,隨處可見古楚遺風。

  星羅棋布的楚遺址

  據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顯示,南漳現有大量的楚文化遺跡、遺址。南漳縣境內的古楚遺址,可以用“星羅棋布”一詞來形容。根據南漳縣楚文化資源現有狀況,可以初步確定與楚文化有密不可分關系的遺址為“十四大處”。

  它們分別是:安樂堰古墓群、觀上遺址、古廬戎國城遺址、古羅國遺址、玉印巖、指山巖、主山寨、龍門斗城遺址、將軍石、肖堰楚山寨、屈陽坪遺址、龍潭頂、白起渠、龍門集等。

  這些均散落在南漳境內各個角落。南漳縣肖堰鎮一帶,古代傳說就有集中連片的百余座楚山寨(其中有繹王寨)及其遺址,軍事專家初步論證為楚國軍事堡壘。巡檢鎮有玉印巖遺址和指山巖遺址,前者系楚人卞和得玉處,後者系戰國縱橫家鼻祖蘇秦、張儀的老師——鬼谷子的隱居講學地。武安鎮觀上遺址經專家學者考證為楚國早期城池,安樂堰古墓群疑為白起火燒楚夷陵之地,有的專家認為楚武王可能就埋葬於此,該處墓葬之多、之古、之精、之奇實屬罕見,而此地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出土了有名的“蔡候朱之缶”。南漳“一縣兩河”(楚國四大河流南漳有二,即沮、漳河)、“一縣三國”(古楚國、羅國、廬戎國)中,古羅國遺址在今南漳縣武安鎮洪山寺村一帶,古廬戎國遺址在今南漳縣九集鎮舊縣鋪村一帶。

  卞和獻玉,產玉處的玉印巖,又名抱璞巖,位於南漳縣城西南荊山南麓,距縣城108公裡,緊靠南(漳)巡(檢)公路。相傳春秋時,楚人卞和曾在此覓得玉璞一塊,獻於楚厲王,王使玉工辨認,玉工說是石頭,厲王以欺君罪斷其左足。武王即位,卞和又獻玉,仍以欺君罪再斷其右足。及文王即位,卞和抱玉璞哭於荊山下。文王派人問他,他說“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诳。”文王使人剖璞,果得寶玉,稱“和氏璧”。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以此玉為傳國玉玺。民國33年,國民黨駐軍陸軍中將許長林,派人刻“玉印巖”三個大字於巖頂,並撰文立碑於巖前。石階右壁有一尺見方的石穴,傳為卞和取玉舊跡。唐宋以來,文人至此多有題賦,舊志載歷代文人題詩17首。唐代詩人胡曾過抱璞巖吟:“抱玉巖前桂葉稠,碧溪寒水至今流。空山落日猿聲急,疑是荊人哭未休。”馮哲夫(曾任辛亥革命湖北軍政府內務部長)游玉印巖吟詩一首:“和氏璧何在?空傳抱璞巖。猶多懷寶者,怕受玉工讒。”

  “千村萬戶”拔地起 臥龍鎮上添新景

  久在樊籠裡,我向往“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的田園生活的古色古香;久居鋼筋水泥的叢林,我又留戀著現代化城鎮帶來的便捷、時尚、舒適。如今,“魚和熊掌兼得”的新城鎮正一天天“拔地而起”。

  我是一名從臥龍鎮走出去的大學生,在大學習慣了大都市的車水馬龍,難免會懷戀起家鄉的小橋流水人家。家鄉在我腦海中的印象,尚停留在兩年前我離開時的模樣,我生怕沾染了現代氣息的我,再難融入那古樸的農村生活。

  然而,當我再一次站在它的面前,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家鄉讓我眼前一亮。

  我不敢相信,這座煥然一新的現代化新城鎮就是我生活了十幾年的臥龍古鎮。然而,湛藍如洗的天,潇灑飄逸的雲,鄉音未改的老鄉使我確信,這就是我的家鄉。通過老鄉們的介紹我得知,這一切的變化源於2009年……

  那年,襄陽千村萬戶投資有限公司在襄陽市臥龍鎮開展“整村騰地”大型新農村建設工程,致力於推進土地節約和集約利用,優化城鄉用地結構和布局,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民致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項目的建設,通過遷村騰地,置換宅基地,土地集並,又推動了土地的流轉,推動了土地的規模經營,為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探索了一條新路,也使臥龍鎮逾萬農民受益,農民生產生活將得到徹底改善,與城鎮如一。

  不僅如此,此項目的建成還將使臥龍鎮的集鎮規模擴大近10%,人口增加5%左右,從而使臥龍鎮跨入全市規模大鎮的前列;由於還建房的設計標准和內在質量追求的是全國一流,所以還建區的建成成為臥龍鎮一道靓麗的風景線,從而為臥龍鎮建成全省旅游名鎮添上一筆重彩。

  而今,全省第一個高標准的“遷村騰地”項目還建區矗立於襄陽市襄城區臥龍鎮。當我走進目前在全國范圍內質量屬一流的村民還建房,心裡有說不出的感激和欣喜,我決定留在家鄉,致力於“遷村騰地”的建設,將“千村萬戶”的福利惠及萬戶千村。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