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千年仙居神境
日期:2016/12/13 22:39:51   編輯:古建築紀錄洞天石扉,訇然中開。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台。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鸾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
這是《夢游天姥吟留別》中,詩仙李白描繪眾仙游覽浙東南山水的浪漫奇幻意境。那麼,詩仙筆下的這個仙境之地,究竟在哪兒?
“洞天名山,屏蔽周衛,而多神仙之宅。”宋真宗似乎揭開了這謎底。宋景德四年,趙恆下诏改永安為“仙居”,意為仙人居住之地。初秋午後,我們踏訪這片夢幻仙境,領略那迷人的風韻,感受那獨特的文化。
神山秀水天下奇絕
——中國山水畫城市
仙居,好一方靈毓之地!
遠在9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浙東南的永安溪沿岸,就有瓯越先民的祖先就在此勞作生息,孕育了燦爛的下湯文化。東晉永和三年設仙居縣,至今已1700多年。
悠久的歷史積澱了仙居豐厚的文化底蘊。這裡是晚唐著名詩人項斯、元代大書畫家柯九思等人的故鄉;這裡有國內奇文“蝌蚪文”;這裡有宋朱熹曾送子求學的桐江書院。“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滄海桑田”、“滄海揚塵”、“逢人說項”等成語典故均發生在此。這裡還有“華東第一龍型古街”,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皤灘古鎮……
“好山好水好風光,仙人居住的地方”。仙居是我省國家級風景名勝資源存量最多的縣,國家和省級風景名勝區的面積,約達縣域的1/10。
境內遍布奇峰異石,流湍飛瀑,幽谷清溪,翠竹秀林。古人贊曰:“天台幽深、雁蕩奇崛,仙居兼而有之。”其中,以神仙居景區為核心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達158平方公裡,堪稱天下奇絕!
仙居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地處仙居中南部。景觀資源非常豐富,共有251個資源單體,69種基本類型,五級旅游資源有4個,四級景點有14個;品質十分優良,分布疏密有致,集“奇、險、清、幽”於一地,匯“峰、崖、瀑、林”於一體。包括神仙居、景星巖、十三都、公盂巖和淡竹等5個分景區。植被覆蓋率達97%,森林覆蓋率達95%以上,氣候溫暖濕潤,空氣清新,水質一流,被譽為“天然氧吧”。分布有1440種植物,其中有世界上新發現的神仙居獨有的仙居油點草;主要野生動物達260多種,是野生動植物的天然基因庫……置身其間,令人心曠神怡!
“仙居風景名勝區還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火山流紋巖地貌典型。”這裡火山巖地貌景觀齊全,包括台、門、嶂、峰、谷,是中國乃至西太平洋亞洲大陸邊緣巨型火山帶的典型代表,具有極高的科研價值,吸引著眾多科學家來此探究考察。目前,仙居正著手申報國家地質公園、世界自然遺產。
22.32平方公裡的神仙居景區,是仙居風景名勝區的點睛之筆。峽谷幽深的北部西罨寺、千層疊嶂的中部韋羌山、千仞絕壁的南部聚仙谷,三大景觀群構成了夢幻般的神仙居。核心景點“觀音山”為一孤峰,凌空兀立,相對高差400米,如南海觀音雙手合十,在茫茫雲海中凌波引航……清晨,山間霧岚缥缈,輕舒漫展,一幅“佛國仙山”的空靈境界。真可謂自然風光好,人文景觀絕!
“每爬一段路,眼前的景色都不同,同一塊巖石,拐個彎又能看出不同的景致。一條條棧道鑲嵌在五指峰陡峭的脖子上,酷似一條神氣的蒼龍,盤旋在懸崖之中。”游客們在神仙居屢屢收獲驚喜:這條鑲嵌在懸崖峭壁上的“天路”,是由匠人們冒著生命危險建在懸崖峭壁中。盡管現在已經修建圍護欄桿,但游客走時仍需小心翼翼,有的往山崖下看一眼都覺得心驚肉跳,但眼前震撼的美景又吸引著你大膽前行。
持之以恆成就斐然
——神仙居景區更迷人
如今的神仙居三大景觀群,游覽便捷,通過北海、南天兩條架空索道、懸空索橋、懸崖棧道、密林溝谷步道等有機連接,形成了峽谷探幽區、山頂風光區、溯溪探險區、奇文探秘區、農耕文化區等特色板塊。山頂上的棧道,宛如一條條蒼龍,盤繞懸崖峭壁上……
這是仙居科學保護、合理開發和利用旅游資源的有力見證!“景區索道的建設,通過專家充分論證,最大程度避免了對生態環境和自然景觀的影響。”縣風景旅游管理局局長李波介紹,景區內的交通,以生態游步道、懸空棧道為主,避免修建盤山公路和交通干線,盡量減少對生態景觀資源的破壞。購置旅游觀光車和電瓶車,進一步降低了人為污染……
“旅游立縣,旅游興縣,旅游強縣!”縣委、縣政府明智決策,揚長補短,將旅游業作為富民強縣的主導產業,一任接著一任干,持續做好風景名勝資源的保護、開發和利用大文章。高度重視通過規劃編制來統領全縣風景名勝區的保護、開發、管理。
2002年5月,仙居風景名勝區獲批成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次年便啟動總體規劃的編制。在總規編制完成後,馬上著手神仙居景區、景星巖景區、十三都景區、公盂巖景區和淡竹景區5大分區的控制性詳細規劃和交通等專項規劃編制工作,實現了規劃的多層次全覆蓋,構建了較為完整的資源保護和生態旅游發展理論、技術指標體系和行動綱要。
不折不扣抓落實,是值得稱道的強力一筆。在神仙居景區建設中,科學正確處理好保護與利用的關系。分步實施選址、設計、施工,嚴把監管關;制定和出台了安全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衛生管理制度、野生動植物資源管理制度、安全隱患排查制度、地質災害防治制度和森林防火應急預案等管理制度……從組織管理、行政執法、保護管理、科研監測、宣傳教育、社會發展6方面,全面提升生態資源管護能力。
“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他們大力開展景區生態保護工作,采用“分級保護”和“分類保護”相結合,增強景觀效果和保護景區生物多樣性,進行了多次林相改造,面積達3000多畝。所有耕地實行還林還草,全面禁止采伐;推動區內居民外遷,減少人為干擾,合理控制游客人數,加快污水處理設施和排污管網建設……
“多年的執著堅持,換來風景名勝區保護能力的全面提升,推動了生態效應、社會效應和經濟效應的和諧發展。”主管建設的縣風景旅游管理局負責人說,結合五水共治、四邊三化、三改一拆等專項行動,大力推進景區周邊環境整治,對原有黃皮屋進行“穿衣戴帽”,改造成徽派建築,拆違建,建公廁,家畜集中飼養,垃圾分類處理,清溝渠,治河道,見縫插綠,建設森林村莊,使景區與周邊區域對接融合,有效促進了全域景區化。
現在的仙居,已構建成了以神仙居景區為代表的“山景”,以永安溪漂流為代表的“水景”,以淡竹原始森林為代表的“林景”,以皤灘古鎮、高遷古民居為代表的“古景”,以景星巖景區為代表的“月景”,“山、水、古、月、林”各具特色的景區框架,全縣景區化格局日益鮮亮。
建設綠道綜合提升
——仙居旅游標桿新
大手筆,大發展,大成就。仙居的風景旅游產業,近些年來可圈可點。今年更讓人贊賞的,是正在迅速形成的縣域“綠道網”。這張綠道網,是仙居創新提升的新舉措,走在前列的新亮點。
“建綠道不僅是造一條路,而是把它當成一個景區,當作一條經濟帶來打造。”縣政府主要領導強調說,仙居著重在配套服務和業態布局上下工夫,按照4A景區的標准實施。通過綠道,將全縣的人文自然景觀串聯成線,形成“眾星拱月”的縣域景區大格局。
高起點編制綠道網總規,綠道網與城鄉空間、綠地系統、區域交通格局等科學協調。總長達492公裡的綠道網,由1條主綠道、多條輔綠道,構成“葉脈型”的綠道網。主綠道依托永安溪及中心城區,沿溪鋪展,串聯起仙居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響石山、淡竹原始森林,以及皤灘古鎮等,沿途人文歷史底蘊深厚,山水田園風光優美。
每條綠道主題鮮明。主綠道,主題為“神仙情緣”,依托母親河永安溪及中心城區,沿溪鋪展,貫穿仙居東西。中心城片、白塔片輔綠道,以“深度探游”為主題……高標准實施永安溪綠道綜合開發,按4A景區標准完善配套服務和設施建設。開工一年多來,已建成長76公裡。一切是那麼的有序、緊湊、高效!
“突然發現,我們的生活方式變了。”一位自行車騎友感慨道。每一步都有綠意相伴,每一節都有佳景相隨,被譽為“中國最美綠道”。綠道旁,還有休閒驿站、停車場、衛生間、便利店、指示標志牌等配套設施。至今已建有驿站5個,自行車租賃點30個,還有一批精品主題酒店和特色民宿,農家樂以及創意農業等鄉村休閒旅游項目……綠道網,成了仙居綠色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仙居綠道,連接起了城市公園、自然保護區、現代農業園區、風景名勝區、歷史文化古跡和城鄉居住區,已成為仙居一張靓麗的新名片。”業內人士驚歎。
神仙居景區提升、綠道網建設等扎實舉措,綜合升華著仙居的旅游業,激活著景區周邊鄉鎮的第三產業,推動了產業融合,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當地居民通過經營采摘基地、餐館、旅館、休閒場所,增加了收入,走上脫貧致富之路。景區周邊培育了楊梅、桃、櫻桃、枇杷、油茶、猕猴桃、藍莓、石斛、三黃雞等土特產品規模化基地……
仙居,為我省風景名勝區保護建設利用樹立了新標桿!(作者 文/成果 王俊傑 陳悟憲)
國際新聞聯盟中國城市頻道 中國規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