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尼勒克“非遺”保護漸入佳境

尼勒克“非遺”保護漸入佳境

日期:2016/12/13 23:14:58      編輯:古建築紀錄

尼勒克縣將“非遺”申報作為一項重點工作,發動群眾,從縣城到鄉村、從機關到學校,盤點尼勒克“非遺”家底。目前,該縣申報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4項、自治州級14項,確定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73項;有國家級傳承人1人(格薩爾蒙古族祭祀舞蹈傳承人呂日甫)、自治區級傳承人4人。
    5月25日,在尼勒克縣舉辦的州直“非遺”基層文化工作骨干培訓班上,來自州直有關部門的專家認為尼勒克縣“非遺”保護工作成績突出。該縣在“非遺”普查中創新了許多做法,使“非遺”普查工作有序進行並深入人心。
    該縣在對“非遺”靜態存錄的同時,探索活態傳承的方式,短短幾年,走訪調查各類民間藝人700余人次,收集民間文學12項,傳統音樂、曲藝、傳統美術19項;調查、收集傳統游藝與雜技9項,傳統技藝18項,傳統醫藥4項,民俗11項;拍攝錄像資料近500分鐘,制作VCD光碟140余盤;完成了全縣民族民間文化資源系統普查,建立了《保護名錄》和《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數據庫》;12個鄉鎮場均結合實際建立了保護基地,如喀拉蘇鄉、喀拉托別鄉的哈薩克族氈繡、布繡傳承保護基地,克令鄉的托勒傲傳承保護基地,科克浩特浩爾蒙古民族鄉的江格爾保護基地等;鼓勵民族民間藝人帶徒授藝,有效地推動了民間文化的傳播,擴大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效益。尼勒克縣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哈薩克族氈繡、布繡在促進農牧民增收方面作出了積極貢獻,目前,有刺繡工人244人,年收入150萬元。
    該縣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及每年的“文化遺產日”以及春節、少數民族傳統節慶活動,對“非遺”保護工作進行系統宣傳,讓各類“非遺”項目集中展演展示。
    該縣文化館館長巴合達吾列提告訴記者,隨著“非遺”保護概念日漸為人知曉,不少傳承人主動找上門來介紹項目。通過“非遺”保護,文化的精神價值正越來越令人矚目。許多具有發掘價值和傳承保護價值的門類和項目被首次發現和發掘,不少帶有鮮明地域特色的項目被挖掘和整理;更有一些項目,因傳承人已屆高齡而瀕危,如傳統醫藥、哈薩克族書法等,都是普查人員與時間賽跑“搶”出來的,一些日益邊緣化的傳統文化形式和內容也獲得了重視,得到了保護。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