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蔣介石在重慶的4處官邸:曾家巖官邸建有防空洞

蔣介石在重慶的4處官邸:曾家巖官邸建有防空洞

日期:2016/12/13 23:13:01      編輯:古建築紀錄

拆解時的蔣介石重慶行營。

    “位於渝中區凱旋路的蔣介石重慶行營舊址(以下簡稱‘行營’)被拆解後,為什麼遲遲沒有啟動修復工程,是不是不修了喲?”連日來,不少市民致電本報,就此提出質疑。7月11日,記者就此采訪了相關部門的負責人,他們表示,“行營”相關的建設手續正在審批中,修復工程力爭年底動工,明年完成。

    拆解的“零件”堆放在一角

    7月11日下午,記者在“行營”舊址看到,這裡已是一片廢墟,馬路邊豎起了一道圍牆和鐵門,將舊址與外界隔開。

    “不准進來,裡面是工地!”記者剛推開鐵門,從空地一角處的臨時工棚裡,鑽出來一位中年婦女,將記者攔在門口。

    “我們只想看看被拆解下來的房屋構件。”向其說明來意後,中年婦女用手指了指不遠處用塑料布搭建的工棚說:“被拆下來的零件,都放在那裡,我們三個人每天在這裡輪流值班守護。”

    記者遠遠看到,當初從“行營”拆下來的青磚,整齊地碼放在一起。“另外還有一些零件,堆放在對面的棚子裡。”中年婦女又指了指對面的小棚子。

    建設手續還在審批

    市社科院專家鄧平介紹,“行營”原是三幢兩樓一底的磚木結構建築群,屬於民國時期中西合璧的建築風格。

    2008年起,陸續有網民反映“行營”破爛不堪;2009年,作為本市重要的抗戰遺址,“行營”舊址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11月,該址的保護方案通過了市文物局的審批;2012年2月,該址被陸續拆解。

    事過5個月,拆解後的“行營”為何還遲遲沒有動工修復?

    記者查閱相關資料後得知,按照專家制定並經市文物局審批通過的修復方案,“行營”的修復采取“落架大修”(即將建築構架全部或局部拆落,修配後再按原狀安裝)。同時,按照渝中區控制性規劃,“行營”這塊地被規劃為復旦中學教育用地。

    7月11日下午,記者采訪了渝中區教委相關負責人。該負責人稱,“按照《文物保護法》相關規定,我們將最大程度地保留原有建築的磚、梁、門、窗、樓梯、扶手等文物構件,以便修復時使用。”

    至於何時動工,該負責人稱,目前,該文物舊址的建設手續還在審批過程中。“我們力爭按計劃,在今年底動工,明年完工。”

    “行營”並不是蔣介石居住地

    “‘行營’全稱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重慶行營,大致建於1935年,最初是蔣介石為了統一四川軍政而設立的一個總司令部派出機構。”三峽博物館副館長張榮祥介紹,隨著時間的推移,“行營”的功能和名稱也發生了變化——

    抗戰時期,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搬遷至“行營”,“行營”也改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辦公用房。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行營”成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外事局,主要用於與同盟軍做軍事外交工作。抗戰後,“行營”變為西南長官公署辦公用房。

    “有些人將‘行營’誤以為是蔣介石居住的地方,這種說法並不准確。”張榮祥說。

    蔣介石在重慶的四處官邸

    蔣介石曾在重慶哪些地方住過?在那些地方又發生了哪些重要的事情?7月11日,三峽博物館副館長張榮祥向記者一一作了介紹。

    “據不完全統計,蔣介石在重慶的官邸主要有4處,分別是曾家巖官邸、林園官邸、黃山官邸、小泉校長官邸。”張榮祥介紹道。

    曾家巖官邸:蔣介石最核心的住所,許多重大決策均在此拍板。當時,它的公開名稱是“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院內還建有防空洞,晝夜戒備森嚴,要持特別限期通行證才可入內。

    林園官邸:1938年,張治中為保證最高領導人的安全,在西郊修建了一幢別墅。蓋好後,當時的國民政府主席林森前來參觀時贊不絕口,蔣介石為表敬老尊賢之意,就把它送給了林森,“林園”由此得名。直到1943年5月,林森去世,蔣介石才將林園收回。

    黃山官邸:蔣介石在重慶的四大官邸中惟一對公眾開放的一個。

    小泉校長官邸:位於巴南區南泉鎮西1.5公裡。1938年秋,國民黨中央政治學校從南京遷到南溫泉,蔣介石常去訓話和主持典禮。為此,陳果夫特意在這裡建成了一幢西式平房,供蔣介石臨時休息或住宿。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