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古代木構架建築的色彩與彩畫

古代木構架建築的色彩與彩畫

日期:2016/12/14 19:20:30      編輯:古建築紀錄

色彩與彩畫

中國古代建築色彩富麗堂皇,堪稱世界第一。北京的明、清宮殿建築使用了黃瓦、紅柱、紅牆、白石基座、襯上藍天、綠樹,美麗動人。建築物檐下使用青綠彩畫,並貼金,加強了陰影部分的生動,深邃,突出強調了挑檐的深遠,色彩的運用非常適合其所處的建築部位。

木構件上色彩塗刷的施工過程相當繁復。如清代把刷色塗油漆稱為“油作”。清宮廷最高級,也是最復雜的打地杖“三麻二布九灰”,即用三層麻、二層布、九層灰,共十四層。刷油也要許多道程序。這即使木建築構件格外生輝,而且使木構件得到了保護。

在階級社會中,色彩的使用還代表建築物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如清代,黃瓦是屬於帝皇專用的,王府用綠瓦。黑、紫、蘭、綠用於離宮別館,或單色,或二色合用做剪邊處理。一般民居只能用灰瓦。

一、彩畫的主要手法

(一)、疊暈

將同一種顏色調出幾種深淺不同的色階,按順序排列繪成裝飾色帶的方法。用在構件外緣時,深色在外;用在構件中圖案四周時,淺色在外。當疊暈由淺至深稱為“對暈”。當疊暈由深至淺時稱為“退暈”。

(二)、間色

在建築相鄰各間的同類構件上,或在同一構件的不同段落或分件上,有規律地交替使用冷暖、深淺不同的底色的方法。在明清時期的彩畫中,以青綠相間為定式。

(三)、瀝粉

用膠、油、粉調成膏,在彩畫上畫突起的線,再覆上明亮的顏色的方法。這樣可加強彩畫的立體感。

(四)、貼金

在彩畫的線或圖案上貼金箔的方法。可以平貼片金,也可在瀝粉上貼金,稱作瀝粉貼金,使彩畫顯得金壁輝煌,高貴富麗。

我國古老的民間制作工藝——瀝粉、貼金技術早在盛唐時期就已廣泛被采用。                                     
     中國的瀝粉、貼金工藝源遠流長,瀝粉工藝是傳統工藝制做的一個花色品種。瀝是指液體的點滴,粉是指用粉調制成液體,將其一滴一滴的滴落在物面上,有時用特制的工具把瀝的點滴加長,形成一種有規 律的,人為的線,這種方法術語稱之為:“瀝粉”。 瀝粉工藝的特殊之處在於高出物面,並在它的上面貼金、銀箔、上色等。具有厚度、硬度及華貴的感覺,同時可增加立體感。

二、清式彩畫

1、分類及特征

清式彩畫主要分為和玺彩畫、旋子彩畫和蘇式彩畫三大類。其中和玺和旋子彩畫為殿式彩畫。顧名思義,這兩類彩畫主要用於宮殿,寺廟等重要建築上。其特征是畫題程式化,如繪龍、鳳、錦、旋子等圖案。而蘇式彩畫采用寫實的筆法和畫題。如各種花卉和葡萄,人與動物如仙人、仙鶴等,器皿如鼎、硯等,山水,歷史故事,福壽等吉祥文字。

2、清式彩畫的布局

在梁枋上的布局(包括挑檐桁)

將梁枋分為約略相等的三段,中段為“枋心”,左右兩端為“箍頭”,箍頭與枋心之間為藻頭(俗稱找頭)。其中枋心長為梁枋長度的三分之一,每端的箍頭長與藻頭長之和等於枋心長。箍頭與藻頭之間的小三角形部分叫做“岔角”,岔角內多畫菱花。這幾部分的分界線條叫做“錦枋線”。

(甲)旋子彩畫

枋心為整個梁枋彩畫的中心。其繪畫母題在旋子彩畫中常用龍和錦文,稱做“龍錦枋心”。藻頭中畫“旋子”。所謂“旋子,乃呈一種帶卷渦紋的花瓣,北京匠人俗稱“學子”,也叫“蜈蚣圈”。其分配方法以“一整二破”為基本,將旋子畫作相切的一個圓形和兩個半圓形,若藻頭較長,則使圓與半圓分離,其間加上成串的花瓣,每串稱“一路”。一般可加到二路。若藻頭更長,則旋子畫法發生變化,成“狗咬死”和“喜相逢”。

箍頭位於梁枋的兩端部。其邊線可用金線或墨線。使用退暈稱“死箍頭”;若做“連珠”或“萬” 子等幾何紋者稱“活箍頭”。箍頭裡面做“盒子”,盒子內畫龍、鳳、麒麟等瑞獸。

(乙)和玺彩畫

和玺彩畫只用在最高貴、最尊嚴的主要宮殿上。可分為金龍和玺、龍鳳和玺、龍草和玺、金琢墨和玺等。其中以金龍和玺為最富麗,使用大量瀝粉貼金。

(丙)蘇式彩畫

蘇式彩畫主要用在住宅、園林中,清新淡雅,生活情趣濃厚。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