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中西方古代建築差異淺談

中西方古代建築差異淺談

日期:2016/12/14 20:39:38      編輯:古建築紀錄
中西方古代建築差異淺談 姓名:陶海燕 班級:藝術設計07—05班
學號:200762160513 電話:13637470427
指導老師:周鼎老師
內容提要:
中國建築,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光輝的成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建築體系之一,有7000年以上有實物可考的歷史。3000年前已形成以木構架為主要結構、以封閉的院落為基本的群體布置方式的獨特風格。它的發展從未中斷,並對朝鮮、日本和東南亞各地的建築有重要影響。西方建築同樣有它的獨特風格,主要以“石”作為建築材料,各有千秋……..
關鍵詞:
中國 風格 西方 建築 文化 藝術
導言:
人類美術史的發展不是某個或某幾個所謂優秀民族的事,也不能說是某幾個民族優秀文化影響的現象。大家知道,人類是分別在世界若干不同的地區先後跨進文明的門檻,而又在不同的狀態下向前發展,美術文化緊密聯系著人類社會其他因素產生消亡、再產生再消亡,生生不息,構成美術文明的缤紛現象。謹於此,本文主要就中西方古代建築的差異作以淺談。
正文:
中國建築體系是以“木結構”為特色的獨立的建築藝術,建於隋代的河北趙縣的安濟橋,在科學技術同藝術的完美結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橋梁科學的前列;現存的高達67.1米的山西應縣佛宮寺木塔,是世界現存最高的木結構建築;北京明、清兩代的故宮,則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建築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規模建築群。至於我國的古典園林,它的獨特的藝術風格,使它成為中國文化遺產中的一顆明珠。這一系列現存的技術高超、藝術精湛、風格獨特的建築,在世界建築史上自成系統,獨樹一幟,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像一部部石刻的史書,讓我們重溫著祖國的歷史文化,激發起我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信心,同時它也是一種可供人觀賞的藝術,給人以美的享受,所以,我國古代的建築藝術也是美術鑒賞的重要對象。
中國古代建築的藝術成就令世界各國人民歎為觀止,取決與它那獨特的結構。在我們來看一看古代建築的特點。下面是我們從網上和圖書館查閱收集來的關於古代建築的信息。
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特點是多方面的。從美術鑒賞的角度來說,以下一些特點是應當了解的。
一、巧妙而科學的框架式結構
這是中國古代建築在建築結構上最重要的一個特征。因為中國古代建築主要是木構架結構,即采用木柱、木梁構成房屋的框架,屋頂與房檐的重量通過梁架傳遞到立柱上,牆壁只起隔斷的作用,而不是承擔房屋重量的結構部分。“牆倒屋不塌”這句古老的諺語,概括地指出了中國建築這種框架結構最重要的特點。這種結構,可以使房屋在不同氣候條件下,滿足生活和生產所提出的千變萬化的功能要求。同時,由於房屋的牆壁不負荷重量,門窗設置有極大的靈活性。
二、庭院式的組群布局
從古代文獻記載,繪畫中的古建築形象一直到現存的古建築來看,中國古代建築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種簡明的組織規律,這就是每一處住宅、宮殿、官衙、寺廟等建築,都是由若干單座建築和一些圍廊、圍牆之類環繞成一個個庭院而組成的。一般地說,多數庭院都是前後串連起來,通過前院到達後院,這是中國封建社會“長幼有序,內外有別”的思想意識的產物.宋朝歐陽修《蝶戀花》詞中有“庭院深深深幾許?”的字句,古人曾以“侯門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處,就都形象地說明了中國建築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
同時,這種庭院式的組群與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對稱的方式,沿著縱軸線(也稱前後軸線)與橫軸線進行設計。比較重要的建築都安置在縱軸線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兩側的橫軸線上,北京故宮的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體現這一組群布局原則的典型實例。
中國的這種庭院式的組群布局所造成的藝術效果,與歐洲建築相比,有它獨特的藝術魅力。一般地說,一座歐洲建築,是比較一目了然的。而中國的古建築,卻像一幅中國畫長卷,必須一段段地逐漸展看,不可能同時全部看到。
三、豐富多采的藝術形象
如前所述,建築不僅僅是技術科學,而且是一種藝術。中國古代建築經過長時期的努力,同時吸收了中國其他傳統藝術,特別是繪畫、雕刻、工藝美術等造型藝術的特點,創造了豐富多采的藝術形象,並在這方面形成了不少特點。其中比較突出的,有以下三個方面。
1、富有裝飾性的屋頂
中國古代的匠師很早就發現了利用屋頂以取得藝術效果的可能性。《詩經》裡就有“作廟翼翼”之句,說明三千年前的詩人就已經在詩中歌頌祖廟舒展如翼的屋頂。我國古代匠師充分運用木結構的特點,創造了屋頂舉折和屋面起翹、出翹,形成如鳥翼伸展的檐角和屋頂各部分柔和優美的曲線。宋代以後,又大量采用琉璃瓦,為屋頂加上顏色和光澤,再加上後來又陸續出現其它許多屋頂式樣,以及由這些屋頂組合而成的各種具有藝術效果的復雜形體,使中國古代建築在運用屋頂形式創造建築的藝術形象方面取得了豐富的經驗,成為中國古代建築重要的特征之一。
2、襯托性建築的應用
襯托性建築的應用,是中國古代宮殿、寺廟等高級建築常用的藝術處理手法。它的作用是襯托主體建築。最早應用的並且很有藝術特色的襯托性建築便是從春秋時代就已開始的建於宮殿正門前的“阙”。
3、色彩的運用
中國古代的匠師在建築裝飾中最敢於使用色彩也最善於使用色彩。這個特點是和中國建築的木結構體系分不開的。因為木料不能經久,所以,中國建築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塗漆和桐油的辦法,以保護木質和加固經過長期的實踐,中國建築在運用色彩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偉大的中華民族,文明傳承了幾千。中國建築,一個代表著中華民族的輝煌成就的標志,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伴隨著對勞動人民的深深敬佩。我們的研究接近尾聲了,古代建築的藝術成就,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的驕傲。讓我們期待中國的明天更美好。

西方建築在不同時期出現了不同但符合當時的社會風氣的建築設計,下面我門再來看看西方古代美術在不同時期所表現出的不同建築風格吧!它主要是以“石材”為建築材料的。
首先是:
古希臘建築
古希臘建築風格的特點主要是和諧、完美、崇高。而古希臘的神廟建築則是這些風格特點的集中體現者,也是古希臘,乃至整個歐洲最偉大、最輝煌、影響最深遠的建築。古希臘建築風格的特點最集中體現在柱式上,典型的有:多立克柱式、愛奧尼柱式、科斯林柱式,還有其它的,在此就不多列舉……
由於宗教在古代社會具有重要的地位,因而古代國家的神廟往往是這一國家建築藝術的最高成就的代表,希臘亦不例外。古希臘是個泛神論國家,人們把每個城邦,每個自然現象都認為受一位神靈支配著,因此希臘人祀奉各種神靈建造神廟。希臘神廟不僅是宗教活動中心,也是城邦公民社會活動和商業活動的場所,還是儲存公共財富的地方。這樣神廟就成了希臘崇拜的聖地,圍繞聖地又建起競技場、會堂旅捨等公共建築。
2、古羅馬建築
古羅馬建築是古羅馬人沿習亞平寧半島上伊特魯裡亞人的建築技術,繼承古希臘建築成就,在建築形制、技術和藝術方面廣泛創新 的一種建築風格。古羅馬建築在公元一~三世紀為極盛時期,達到西方古代建築的高峰。
古羅馬建築的類型很多。有羅馬萬神廟、維納斯和羅馬廟 ,以及巴爾貝克太陽神廟等宗教建築,也有皇宮、劇場角斗場、浴場以及廣場和巴西利卡(長方形會堂)等公共建築。居住建築有內庭式住宅、內庭式與圍柱式院相結合的住宅,還有四、五層公寓式住宅.
3、哥特式建築
哥特式建築是11世紀下半葉起源於法國,13~15世紀流行於歐洲的一種建築風格。主要見於天主教堂,也影響到世俗建築。哥特式建築以其高超的技術和藝術成就,在建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除了以上四種建築風格外,還有很多,比如像:文藝復興建築 、巴洛克建築、洛可可風格,等等。尤為值得一提的是文藝復興建築,文藝復興建築是歐洲建築史上繼哥特式建築之後出現的一種建築風格。
在文藝復興時期,建築師在創作中既體現統一的時代風格,又十分重視表現自己的藝術個性。總之,文藝復興建築,特別是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呈現空前繁榮的景象,是世界建築史上一個大發展和大提高的時期。一般認為,十五世紀佛羅倫薩大教堂的建成,標志著文藝復興建築的開端。
以上就是我從網上和圖書館收集的關於中西方古代建築的不同時期不同的建築風格和一些代表建築,從上我門就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出中西方建築的一些差異,各有各的風格和特色。中西方建築藝術的差異首先來自於材料的不同:傳統的西方建築長期以石頭為主體;而傳統的東方建築則一直是以木頭為構架的。其次,建築空間的布局不同,反映了中西方制度文化、性格特征的區別。另外,從建築的空間布局來看,中國建築是封閉的群體的空間格局,在地面平面鋪開。中國無論何種建築,從住宅到宮殿,幾乎都是一個格局,類似於“四合院”模式。與中國相反,西方建築是開放的單體的空間格局向高空發展。從而我們知道,建築的發展不同,表現了中西方對革新態度的差別。最後,從建築發展過程看,中國建築是保守的。據文獻資料可知,中國的建築形式和所用的材料3000年不變。與中國不同,西方建築經常求變,其結構和材料演變得比較急劇。。這反映了西方人,敢於獨辟蹊徑,勇於創新的精神。21世紀的我們應該學習和發揚創新精神,對於我們學設計的也是一樣…….
余論:
從西方人對石材的肯定,可以看出西方人求智求真的理性精神,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強調人是世界的主人,人的力量和智慧能夠戰勝一切。中國以原始農業為主的經濟方式,造就了原始文明中重選擇,重采集,重儲存的活動方式。由此衍生發展起來的中國傳統哲學,所宣揚的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天人合一”是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揭示,自然與人乃息息相通的整體,人是自然界的一個環節,中國人將木材選作基本建材,正是重視了它與生命之親和關系,重視了它的性狀與人生關系的結果。所以說,歷史背景的不同,社會,文化以及宗教信仰的不同是導致中西方古代建築差異的重要因素,我們應該“棄之糟粕,取之精華,” 而不應照搬照抄,要保留自己的特色,這也是對我們在以後的設計中的重要要求。
注釋:
《中外美術對比發展史》 教材書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