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旅游節於9月15日至10月6日舉行。9月15日晚7:30,上海旅游節開幕式花車大巡游准時在淮海路沿線舉行。上海旅游節期間,除了各項精彩紛呈的活動將陸續上演外,申城將推出一系列惠民政策。據悉,9月17日至23日,上海市42家景點門票將半價迎客一周;9月21日至10月7日,本市16家星級酒店也將推出連住兩晚以上房價半價優惠。
上海市在旅游節之際端出旅游優惠大餐:9月17日至23日,上海市42家景點門票將半價迎客一周;9月21日至10月7日, 16家星級酒店推出連住兩晚以上房價半價優惠措施。旅游行業放下身段,出台門票優惠措施,激活旅游經濟,初衷值得肯定。但是,筆者注意到,上海42家景點的半價優惠措施只限於旅游節期間的一周時間,讓人感覺意猶未盡、不夠大氣。在我看來,門票優惠不能局限於旅游節少數幾天,而應該著眼長遠,讓每一天都變成旅游優惠日,逐步還原景區公共屬性,讓民眾充分享受旅游休閒的樂趣。
表面上看,景區門票優惠會帶來門票經濟損失。但旅游經濟是一個系統工程,在“吃、住、游、娛、行、購”等六大旅游要素中,門票只是旅游經濟的一個環節。實行低價門票政策或者不賣門票,將大大提升周邊人氣,帶動周邊酒店、餐飲、購物、娛樂等多重利好。從促進旅游消費、拉動旅游經濟的角度講,門票優惠並非虧本生意,還可以為景區贏得公益美名。比如杭州西湖免費開放雖然減少了門票收入,但是拉動了地方綜合旅游經濟,贏得游客贊譽,根本無損經濟利益。如果過高的門票價格嚇跑游客,那才是得不償失。
與我國的高價門票政策不同的是,一些發達國家景點維護大都由政府出資,列入財政預算。不少名勝古跡根本不賣門票。即使賣門票,景點門票價格也普遍低廉,與當地百姓收入水平比起來,是九牛一毛。門票價格在國民月收入中所占比例一般不超過1‰。比如,意大利古羅馬斗獸場只需6歐元;以色列國家公園門票一般為10-20謝克爾,最低為3謝克爾(1謝克爾約合人民幣1.8元);捷克名勝古跡和公益文化設施門票的基礎價格是月收入的0.5‰;比利時國家所屬的名勝古跡統一票價,相當於職工月收入的0.35‰,僅僅是象征性地收費。法國的盧浮宮、凱旋門、凡爾賽宮、埃菲爾鐵塔、巴黎聖母院、盧瓦爾河谷城堡群等舉世聞名的景觀每年吸引眾多游客觀光。對這些寶貴的“財富”,法國政府始終堅持“以人為本、著眼未來”的管理原則,采取“低價策略”弘揚民族文化。人家低價甚至免費吸引游客,某些景區門票價格居高不下不說,還導演無人反對的“偽聽證會”謀求門票漲價,值得反思。如果景區不能回歸公益本質,僅靠旅游節這幾天的優惠讓利又能多大程度上激活民眾的旅游休閒熱情呢?
從景區的地位與歸屬來看,不少景區是著名的文化遺產,是全體國人共享的名勝,它們凝聚著全中國人的智慧與汗水。地方只是名勝古跡的管理者,並非所有者。既然是文化遺產,就應具有公益性與社會功能,不能單純以門票論價值。對這些風景名勝區實行門票優惠,體現了景區的公共性與地方政府的責任擔當。
從根本上講,如果上海能把旅游節期間的應景門票優惠轉化為景區優惠制度常態。如果更多地方、更多景區實質性下調門票價格與配套服務費用,讓景區回歸公益屬性定位,這不僅會激發民眾的旅游熱情,而且會對拉動內需,刺激經濟增長,發揮重要作用。如果上海旅游節門票優惠活動“一石激起千層浪”,引起更多地區,更多景區反思,放棄景區暴利思維,拿出讓利於民的誠意,共推景區公益本質回歸,那將是一個多贏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