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人關注養生文化遺產 中華養生要傳道不要忽悠
日期:2016/12/13 23:07:49   編輯:古建築紀錄
打太極拳是中國傳統的養生方法。圖為武當山習武的道士。
隨著中華養生受到熱捧,市面上的養生類書籍銷售火爆。圖為某養生書。
中華養生注重食療。圖為各類食材、藥材。
老百姓熱衷練習太極拳。圖為太極拳愛好者表演太極拳。
有一次參加一個飯局,主人宴請了一位道長到席。據說其人過去10年隱居山東某山修道,近來下山濟世。席間有不少道長的崇拜者,他們說道長傳授養生之術,有病的病好了,沒病的更好了。記者問道長有沒有看過《雲笈七簽》(道教知名類書),道長一臉茫然,場面尴尬。他徒弟解圍:“道長只看病,不看書。”
何止如此,闫芳被逐出山門了,張悟本徹底倒掉了,李一也不敢出聲了……這些年,打著養生旗號行走江湖的騙子、神棍層出不窮,讓信者身心受創外,還敗壞了中華傳統養生文化的口碑。
氣功、太極、禅定、食療、平甩……這些流行的養生符號背後到底有沒有科學根據,中華養生到底是在傳道還是在忽悠?
饑荒時啃樹皮就很幸福的中國人,很容易就能投入到養生事業中
養生,近年來成為中國社會生活中的一個關鍵詞。有人戲稱,上到九十九,下到剛會走,幾乎都在尋求養生之道。
“衣、食、住、行、育、樂,都可以有一個養生的概念在裡面。”日前,在第14屆杭州西湖國際博覽會上,台灣梅門德藝文創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惠娟認為,“只要能說會道,什麼都可以賣出去,可真正致力於身、心、靈全方位養生,需要做更多的事情。”
龐大的需求催生出龐大的養生市場。
王惠娟的師父、梅門德藝創始人李鳳山,近年來在全球大力推廣其創立的“平甩功”。該功十分簡易,很像前些年大陸流行的甩手療法。
不久前一個“國際養生保健論壇”上,某大師帶領大家練習蜜蜂養生法:“我是小蜜蜂啊,飛到花叢中啊,飛啊飛啊……”光念不行,還得配合做著“六”的手勢。
在北京一家藏式養生會館,不僅提供藏族保健沐浴,與之相輔的還有藏式養生宴,食材都是由藏地空運來的。會館每周還組織信眾禅坐。
杭州市市長邵占維表示,21世紀,城市發展正從注重經濟增長轉變為注重生活品質的提升,休閒正成為城市人民更高生活品質的推動力。
在這種推動力下,過去饑荒時啃樹皮就很幸福的中國人,很容易就能投入到養生事業中。其實,養生並不是新鮮事物,老祖宗幾千年前就開始研究了。今天傳授養生術的人士,有多少真正關注過我們的養生遺產呢?
服食、行氣、導引、房中,是古代四大養生術
“與人體有關的古代知識體系,叫做方技,是醫藥養生之學的總稱。除了實用的醫藥知識,還包括許多內容復雜的養生術,與古代的神仙家說有不解之緣。”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李零介紹。
現存最早的古書目錄是《漢書·藝文志》,把西漢國家藏書分為六大類。最後一類為方技,著錄有《黃帝雜子步引》、《黃帝岐伯按摩》、《黃帝雜子芝菌》等養生書籍。《漢志》把這些書定位為神仙類。序言中稱:“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於其外者也。聊以蕩意平心,同死生之域,而無怵惕於胸中。”
從理論上闡述了養生的意義後,班固(或者劉向、劉歆)指出,“然而或者專以為務,則誕欺怪迂之文彌以益多,非聖王之所以教也。孔子曰:‘索隱行怪,後世有述焉,吾不為之矣。’”這說明在當時養生界就亂象叢生,對養生原意多有背離。
從古文獻中可以看出,服食、行氣、導引、房中,是古代四大養生術。其中,服食是吃,安徽阜陽雙古堆出土的漢簡《萬物》中就把服食之物分為疾行善趨類、明目登高類、潛水行水類等,民間所謂的吃哪兒補哪兒與之有不少相合之處;行氣是呼吸吐納,近似和尚打坐;導引是屈伸俯仰,類似第九套廣播體操;房中不用說。
“養生術中的導引,數華佗的五禽戲最有名,見於《後漢書·方術列傳》。”李零說,“華佗教授五禽戲,強調人體應經常活動,但不可過度,適度的活動有助於消化,通血脈,祛病延年,猶如戶樞不朽。”今天養生家們的說法,多持此論。
東晉醫生葛洪認為,對這四者應該綜合運用,他在《抱樸子·微旨》說:“各仗其所長,知玄素之要者,則曰房中之術可以度世矣;明吐納之道,則曰行氣可以延年矣;知屈伸之法者,則曰導引可以難老矣;知草木之方者,則曰惟藥餌可以無窮矣。”
能否從科學上對中華傳統養生學說加以說明呢?
“我們的‘平甩功’出自兩大系,一為達摩的《易筋經》,一為張三豐的太極功。”李鳳山在其文章裡說,“能讓氣血到達四肢末梢,排出不潔之氣。基於十指連心的道理,氣血會回流循環到五髒六腑,使全身氣脈暢通,筋骨松開。經過持恆鍛煉,可以改善各種身心病症。”
據李零介紹,現在人們所說的“氣功”,概念非常寬泛,不僅包括古代的行氣、導引,還附會易理,摻雜數術,融合醫、儒、釋、道,旁涉武術技擊和幻化之術,連國外的同類也包括在內,比如印度瑜伽,甚至還吸收了現代科學的概念和術語,比如“場”、“能量”、“分子結構”等。
那麼,從科學上能否對中華傳統養生學說加以說明呢?台灣中央大學光電科學研究中心教授張榮森對此有過40年的研究。他指出,人的腦電波在α波狀態下,聯想力會增大,更易突破瓶頸,創新發明;如果處在一般清醒的β腦電波狀態,思考和意念只會徒增焦慮及煩惱。
據此,張榮森做過不少實驗,用腦波儀記錄打坐中的少林弟子、平甩功練習者的腦電波。實驗證明,一般人必須經過幾分鐘的打坐、練習才能將腦電波從β波轉為α波,但長期練功者能很快完成轉變,進入空的禅定狀態,這也證實了練氣功對人體健康確有助益。
張榮森表示,轉變腦電波的方法動靜皆宜,技巧在於專注於某個動作,或者從事不用大腦的休閒行為。“比如可以通過太極拳、八段錦,或發呆式的散步、沒有目的的逛街;喜歡健身的人,則可以踩室內腳踏車或跑步機,專注於當下的運動。”他說。
專家指出,中華傳統養生文化中,精華與糟粕並存,很多騙子就是利用了這個領域混沌不明的現狀。因此,國家有關部門應該組織人力物力,系統梳理古典文獻中記載的養生學說,並公告天下,使中華養生走上正道而遠離忽悠。